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共话新机遇 共绘新蓝图
2025中国丝绸大会在四川南充举行
文章字数:1,293


  □本报记者 黄韬 文/图
  嘉陵潮涌迎宾客,丝韵绵长聚知音。11月20日,中国丝绸协会第八届四次理事会暨2025中国丝绸大会(以下简称“2025中国丝绸大会”)在四川省南充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专家学者齐聚嘉陵江畔,共话丝绸产业发展新机遇,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四川蚕桑文化源远流长,从嫘祖始蚕、蚕丛教民的古老传说,到三星堆遗址中丝绸遗迹的实证,再到唐代成都“蚕市”的盛景,四川不仅是我国丝绸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蜀锦、蜀绣更凭借精妙技艺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四川亮眼的文化名片。
  据四川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刘学介绍,四川现有95个县(市、区)从事蚕桑丝绸产业,关联百万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嘉陵江流域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的区域,形成了30个蚕桑重点县、3大茧丝优势产业带、6大精深加工集聚区的集群发展格局。
  2024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达230万亩,蚕茧产量8.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生丝、绸缎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20%和24.97%,其中高品位生丝出口逆势大幅增长。四川已成为全国高品质茧丝原料的最大供应基地,茧丝质量连续十年提升,5A级及以上高品质茧丝占比超过95%,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对我国茧丝绸行业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茧丝原料基础多元坚实,缫丝加工布局更加优化,丝绸织造体系完备高效,绿色生产研发成果显著,品牌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应用造福人类。“十五五”时期,行业将紧抓“东绸西固”的战略契机,从科技创新、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消费场景开发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深入推进工厂化养蚕、智能化缫丝、多样化织造三大技术革命。
  2025中国丝绸大会选址南充,源于南充蓬勃发展的丝绸产业。据悉,南充丝绸产业始于周朝,兴于唐宋,壮大于明清两代,繁盛于民国时期,已有3000余年历史,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和“丝绸源点”称号。
  “这次中国丝绸大会选择南充,既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竹君介绍,近年来,南充坚持“产业端+品牌端”统筹发力,将丝纺服装产业纳入全市“3+2+3”现代化工业体系,3家省级蚕种场、73家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构建起了从养蚕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4个产品通过国家级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丝绸产品出口5大洲、40多个国家(地区)。
  大会期间,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文全作《中国丝绸协会第八届四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桑蚕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代方银作《“十五五”中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展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总监王倩作《国际丝绸可持续发展报告》;浙江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顾国达作《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议程三对丝绸业的影响分析报告》。
  在大会举办的“十五五”发展战略对话环节,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广西等省市丝绸行业协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围绕下一个五年丝绸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作对话分享。辽宁、重庆、四川等地作重点项目推介。
  当日下午,2025中国丝绸大会与会嘉宾参观考察了南充市知名丝纺企业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和茶企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