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企业闯 集体帮 农户种
广元市昭化区“森林粮库”让林地生金
文章字数:2,179
  “以前守着林地没思路,现在林下种茯苓,既保生态又赚钱!”这两天,在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中梁村的昭化茯苓现代林业园区里,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对土壤湿度、排水情况等进行排查,确保符合茯苓生长需求。
  这一场景,正是昭化区以茯苓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发展缩影,更折射出该区通过“四个三”机制激活林地资源,走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赢路的实践成效。近年来,昭化区立足124万亩林地资源,以林下中药材产业为核心,聚焦“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目标,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发展“森林粮库”面积达32.71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5.63亿元,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林业园区共2个、省级现代产业基地2个。
  三方合力破难题 林下产业见实效
  如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让林下产业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对此,昭化区将资源整合作为破局的关键。“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我们将企业、集体、农户拧成‘一股绳’,探索出‘企业闯市场、集体优服务、农户忙生产’的协同发展模式。”昭化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龙头企业率先“打头阵”,扛起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大旗。依托龙头企业,昭化区建立起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从种苗培育、日常管护到采收加工,全流程制定统一技术规范。不仅如此,企业还为农户提供“种源、技术、订单”全链条支持,让农户在园区务工的同时,还能承包林地自主种植,收获后由企业按约定价格回收,彻底打消农户对于“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
  村集体则以“服务者”身份搭建起企业与农户间的“连心桥”。不仅提供统一流转林地、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对接市场等服务,还针对碎片化林地难利用的问题,牵头整合零散地块,打造连片特色种植基地,让“小林地”发挥“大效益”。更关键的是,村民还能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让农户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更成了“受益者”。如今,昭化区共有1万余户农户自主发展林下中药材5.24万亩,真正实现“林地有收益,农户得实惠”。
   复合种植增效益 深挖林地释潜力
  为深挖林地潜力,昭化区在林地经营模式上巧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广多种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片林地、多种产出”。作为昭化林下经济的支柱产业,茯苓种植率先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推行“种一轮三”轮作机制,即种植茯苓一年,采收后林地轮休三年,其间种植天冬、黄精、虎杖等3—5年生中药材。这一模式不仅让该区5万余亩公益林变身“生态银行”,实现林地持续增收,还推动森林蓄积量年增4.5%,实现了森林火灾零发生目标。
  同时,科技赋能也为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射箭镇,柏林下发展的淫羊藿产业依托仿野生栽培技术攻关,建成了全省最大良种繁育基地,将淫羊藿种子萌发率从不足10%提升到90%以上,现在年供应种苗超6000万株;在太公镇,今年首次试点的林下灵芝仿野生栽培通过智能化设施设备模拟野生生长环境,结合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实现灵芝高效优质生产。
  就连常见的核桃林,也在多元种植中焕发出全新活力。在昭化区,“木本油料+夏枯草”的复合种植模式让亩均综合收益从2000元跃升至5000元以上,真正让每一寸林地都产出“真金白银”。
  科技护航筑体系 提升品质强品牌
  要让“森林粮库”既产得多、更产得优,昭化区围绕品质保障,打出一套“组合拳”,构建起“良种、良法、良器”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保障体系,为“森林粮库”的优质产出筑牢根基。
  从“靠经验”到“靠科技”,智能化装备率先为品质管护赋能。昭化区投入800余万元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满足林下中药材生长需求,为其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同时,推广应用小型农机具和智能设备500余台(套),在中药材种植、管护等关键环节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让农户真切感受到科技对林下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除了硬件支撑,昭化区还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持续推进中国科学院“5·78”茯苓菌种扩繁技术落地,目前良种使用率已超90%,从源头守住了品质底线;同时,广泛推广昭化茯苓“352”等12项生态种植技术,建立起中药材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成功拿下2个绿色食品认证、20个有机食品认证,有效推动“昭化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利益联结稳增收 生态富民促共赢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户受益,围绕这一目标,昭化区创新推出“村企联营、集体自营、托管经营”三项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持续稳定分享产业红利,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收成果。
  2024年,昭化区通过村企联营模式,带动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取租金20万元,参与该模式的农户户均分红2万元。为保障“森林粮库”建设稳步推进,近三年来,昭化区累计投入3.83亿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其中财政投入1.14亿元,社会资本投入2.69亿元,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利益分配环节,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探索形成的“4411”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模式,成为农户与集体共赢的典范。该模式按照效益决定分配、集体福利与成员增收兼顾的原则,将40%收益用于经合社成员分红,40%收益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具体项目投资、转增资本、弥补亏损,10%收益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农村公益事业,10%收益用于村内特殊群体困难救助或奖励资助,既保障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又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分红,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2024年,射箭镇五房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
  如今,昭化区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更通过“森林粮库”建设探索出生态富民新路径,有效推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邹星雨
发布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