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乘坐火车的记忆
文章字数:1,177
曾新友(广东)
自幼时起,凡是带着滚轮前行的事物,总会在我的头脑里留下印记,尤其是那些能载着人驶向远方的交通工具。在真正见到火车前,我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听口头上讲、从照片看,真实的火车模样还在想象中。
1985年8月底,我终于有了第一次坐火车的体验。那时车票紧张,排长队买到了火车票,由于乘客多,上车也都是挤着上。这次所乘坐的就是大家平时叫的“绿皮火车” —— 外观全身绿色,车厢很大,座位也是绿色的。
幸好我从小在乡间长大,课外时间经常参与砍柴、挖地、挑水等劳动,与伙伴们耍闹、摔跤,练就了一身使不完的力气。这次在拥挤的车厢过道上连站几个小时,我一直保持“站如松,稳如钟”的姿势。火车上一大群人也没有发现谁有多少倦意,大家言语间都洋溢着喜色。从湖南跨出省界南行,看到了广东具有奇特丹霞地貌的金鸡岭。该岭陡峭而“气色红润”,山顶有一块酷似母鸡昂首挺胸的大石头,因此叫金鸡岭,有质感也很神似。不少乘客都为此伸长脖子看稀奇。
两条铁轨、一条“巨龙”、几扇车窗,引导我的新视线。
1986年元月,我第二次坐火车。这次往西南方向旅行时,发现车上很多人都讲同一种与普通话类似而声调又与普通话不同的“官话”,我以为都是湖南永州的老乡,结果,他们来自桂、贵、滇、川。偶遇这么多有“共同语言”的人,发现他们在饮食习惯上都和自己一样有“辣不怕”“不怕辣”和“怕不辣”的特点。
2009年底,我从粤北的清远第一次坐上了高铁。这是“瘦身”火车,颜值很高,还非常“善跑”,当时时速超过三百公里。欣赏车窗外的风景,逼近窗口的地方还看不清,要看远景才行。原来“绿皮火车”上看的风景,都是“慢镜头”。高铁外的世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时代,正在加速前行。
这次在长沙留宿了一晚,同行的同事非常兴奋——早上醒来看到屋顶一派洁白。这天然降落的白,比任何粉刷都更富质感和美感——看到了广东大部分地方难得见到的雪!
2016年炎热的8月,我又随队按时间从容地坐上了座位宽敞的高铁。从粤入豫,喜气洋洋去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感受精神的力量和行动的榜样。窗外掠过的烈日、村道、绿野与田畴,激活了我的诗情,途中即兴写下三首短诗。
在林县,一位女教授为我们讲述红旗渠的“开凿史”。从1960年起,人们用一锤一钎一双手,以最原始的方式,在坚硬、陡峭的太行山腰奋战十年,修成总干渠70.6公里,总长1525公里的水灌渠。灌溉面积达3.6万公顷,形成集“蓄、灌、排、电、景”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体系。我站在红旗渠老虎崖前,心情激荡,化作绝句:“渠长壁陡树青幽,千把锤钎引水流。‘虎口’拔牙豪气在,清泉洗尽万年愁。”
1974年,记录红旗渠的珍贵影像被我国带到联合国展出。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又一次被世界了解!这汩汩清渠,流淌着汗水与热血,也浇灌着绵延至今的幸福。
近年来,我去大江南北,不论是参加活动或是旅行,总爱追随高铁的节奏。它平稳、迅捷,载着人舒心往返,也载着时代的步伐奔向前方。
自幼时起,凡是带着滚轮前行的事物,总会在我的头脑里留下印记,尤其是那些能载着人驶向远方的交通工具。在真正见到火车前,我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听口头上讲、从照片看,真实的火车模样还在想象中。
1985年8月底,我终于有了第一次坐火车的体验。那时车票紧张,排长队买到了火车票,由于乘客多,上车也都是挤着上。这次所乘坐的就是大家平时叫的“绿皮火车” —— 外观全身绿色,车厢很大,座位也是绿色的。
幸好我从小在乡间长大,课外时间经常参与砍柴、挖地、挑水等劳动,与伙伴们耍闹、摔跤,练就了一身使不完的力气。这次在拥挤的车厢过道上连站几个小时,我一直保持“站如松,稳如钟”的姿势。火车上一大群人也没有发现谁有多少倦意,大家言语间都洋溢着喜色。从湖南跨出省界南行,看到了广东具有奇特丹霞地貌的金鸡岭。该岭陡峭而“气色红润”,山顶有一块酷似母鸡昂首挺胸的大石头,因此叫金鸡岭,有质感也很神似。不少乘客都为此伸长脖子看稀奇。
两条铁轨、一条“巨龙”、几扇车窗,引导我的新视线。
1986年元月,我第二次坐火车。这次往西南方向旅行时,发现车上很多人都讲同一种与普通话类似而声调又与普通话不同的“官话”,我以为都是湖南永州的老乡,结果,他们来自桂、贵、滇、川。偶遇这么多有“共同语言”的人,发现他们在饮食习惯上都和自己一样有“辣不怕”“不怕辣”和“怕不辣”的特点。
2009年底,我从粤北的清远第一次坐上了高铁。这是“瘦身”火车,颜值很高,还非常“善跑”,当时时速超过三百公里。欣赏车窗外的风景,逼近窗口的地方还看不清,要看远景才行。原来“绿皮火车”上看的风景,都是“慢镜头”。高铁外的世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时代,正在加速前行。
这次在长沙留宿了一晚,同行的同事非常兴奋——早上醒来看到屋顶一派洁白。这天然降落的白,比任何粉刷都更富质感和美感——看到了广东大部分地方难得见到的雪!
2016年炎热的8月,我又随队按时间从容地坐上了座位宽敞的高铁。从粤入豫,喜气洋洋去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感受精神的力量和行动的榜样。窗外掠过的烈日、村道、绿野与田畴,激活了我的诗情,途中即兴写下三首短诗。
在林县,一位女教授为我们讲述红旗渠的“开凿史”。从1960年起,人们用一锤一钎一双手,以最原始的方式,在坚硬、陡峭的太行山腰奋战十年,修成总干渠70.6公里,总长1525公里的水灌渠。灌溉面积达3.6万公顷,形成集“蓄、灌、排、电、景”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体系。我站在红旗渠老虎崖前,心情激荡,化作绝句:“渠长壁陡树青幽,千把锤钎引水流。‘虎口’拔牙豪气在,清泉洗尽万年愁。”
1974年,记录红旗渠的珍贵影像被我国带到联合国展出。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又一次被世界了解!这汩汩清渠,流淌着汗水与热血,也浇灌着绵延至今的幸福。
近年来,我去大江南北,不论是参加活动或是旅行,总爱追随高铁的节奏。它平稳、迅捷,载着人舒心往返,也载着时代的步伐奔向前方。
发布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