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文章字数:2,771

  □蒋语涵 李雯 王淼文 本报记者 黄韬 文/图
  在四川南充嘉陵江畔的嘉陵区,广袤丘陵间,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嘉陵区以系统思维推动全要素聚合,以多维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书写着“强产富民、生态惠民、文化润民”的振兴答卷。
   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妈妈快看,蚕宝宝在吐丝!”近日,在位于双桂镇的“南桑里”蚕桑文化研学中心内,7岁的朵朵趴在观察箱前目不转睛地观察着。2022年,嘉陵区投资改造双桂镇邓家沟村的老旧小学,打造出这座占地30余亩的蚕桑文化综合体,成为农旅融合的新地标。
  在470平方米的农业科普馆,土壤、桑蚕标本生动展示着生态循环农业的奥秘;850平方米的亲子研学馆内,孩子们可体验采桑制茶、缫丝织绸,沉浸式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沉浸式感受“从桑叶到丝绸”全产业链的魅力。
  基地周边,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的百亩果桑园即将迎来采摘季,配套的桑叶面、桑果酒等“桑”主题餐饮已初具规模,民宿休闲、农事体验等业态正加速完善。“‘五一’前后,游客既能在果桑园体验现摘现尝的乐趣,又能参与桑茶手工制作、观看自动化养蚕流程,累了就到桑主题民宿住一晚,感受‘吃、住、学、玩’一站式农旅融合的多元魅力。”“南桑里”蚕桑文化研学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过去只知道养蚕赚钱,现在游客来研学、采摘,村里还能发展民宿!”当地村民感慨道。
  作为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南充“中国绸都”核心区,嘉陵区正以“立桑为业、多元发展”为路径,将千年蚕桑文化与现代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之路。
  除了桑蚕主题体验,嘉陵区还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旅融合项目。大通镇龙台寺村的“花仙子的花园”依山而建,玉兰花、樱花、梨花等数十种花卉应时绽放,森林树屋、崖壁咖啡、花间民宿与“风铃元素”相映成趣,成为家庭出游、闺蜜打卡的网红地。同样位于大通镇的“瞳画山谷”内,巨型充气玩偶、梦幻木屋、陈滩子瀑布点缀在开阔山谷间,露营基地与星空观测台让游客尽享“夜观星河”的野趣。世阳镇太阳沟生态农业园里,瓜果采摘、农事体验、田园茶歇等业态齐全。
  嘉陵区的农旅融合,不仅限于“点上开花”,更追求“全域成景”。依托“一江三河”(嘉陵江、西河、吉安河、曲水河),当地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串联太和白鹭湿地、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田坝会馆等文旅节点,打造出一条全长68公里的农旅融合大环线。春采桑、夏观鹭、秋品果、冬寻梅的四季文旅IP渐成气候。
  “今年,我们将积极谋划,推进七宝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双桂桑文化农旅项目,打造西河流域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旅融合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嘉陵区文广旅局副局长何圣祥说。
   产业支撑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嘉陵区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产业效益,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近日,记者来到金宝镇万亩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植保无人机飞手们正在进行农药配比和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随后,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螺旋桨掀起的气流将药液均匀雾化,如细雨般洒落青碧的麦海。
  “我们槐树坝村今年播种小麦2000多亩,目前正处于最后一次小麦病虫害的防控阶段。从10日开始进行第二轮无人机撒药,使用的是杀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鑫焱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光明介绍,通过无人机精准施药,500亩麦田仅需1天即可完成病虫害防治,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10倍以上。不仅如此,无人机作业还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既减少浪费,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小麦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田垄间,槐树坝村党支部书记青柯正带领农户查看麦苗长势。“除了飞防作业,我们还组织业主开展施肥、除草等田间‘把脉’。”青柯说。
  近年来,嘉陵区构建“技术培训+智能监测+统防统治”体系,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实现21.5万亩次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配套建设的田间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预警病虫害,结合播种机、收割机等装备应用,全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3.37%。
  无人机在云端绘就丰产蓝图,加工车间飘出阵阵麦香……一粒粒饱满的小麦种子,正化作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5年,预计全区小麦总产量6.4万吨、总产值1.7亿元。从“种得好”到“卖得俏”,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嘉陵区正以小麦产业为画笔,通过科技赋能、多元布局、政策护航及人才培育等举措,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人才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近日,记者踏入嘉陵区吉安镇张家坝村的“川农大吉安特色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看到油菜长势喜人,即将迎来收获季。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该基地推行“油稻轮种”模式。
  2023年,返乡创业的李刚在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的支持和引导下对接四川农业大学,通过“高校+合作社+村委”模式,在张家坝村流转98亩水田用于特色品种水稻的种植试验,实现了“技术+资金+管理”的深度协作。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郑爱萍教授团队自此开启了助力乡村农业发展的探索之路。“有了高校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我们对特色水稻种植更有信心,也更有底气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嘉陵区扶安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刚说。
  如今,基地规模已拓展至500余亩,每年为当地200余户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约3000元。
  郑爱萍教授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颠覆传统的种植理念。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农药综合防控技术,实现了水稻全程零农残、零镉污染;无人机直播密植技术让每亩地的人工成本降低300元;富硒、控糖等功能水稻品种,使稻米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在嘉陵区,像李刚这样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全区建成235个乡村人才服务站(点),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样,双桂镇“中国桑茶之乡”的蜕变,也是全区人才生态优化的缩影:全国“百强乡土人才”刘露民在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的支持下引进院士工作站,带动1.8万名群众通过桑产业增收;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与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茶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订单基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农户签订产业资金入股协议等。
  为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嘉陵区精心布局,在农业、教育、卫生、司法等关键领域,组建了30个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人才服务团,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嘉陵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嘉陵区建立“1+17+N”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动态更新5类人才信息库,每年开展“六星人才”评比、乡贤座谈会等活动。自嘉陵区启动“新农人培育计划”以来,累计开展无人机操作、电商直播等培训67场次,2400余名村民成功转型为“田秀才”“土专家”。此外,嘉陵区每年评选“乡村之星”,为优秀人才送上项目扶持、信用贷款等政策“大礼包”,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既有荣誉感又有获得感。
发布日期: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