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官井村:
一片叶子的乡村产业振兴路
文章字数:1,686

  □张华 彭源浩 本报记者 庞贵唐 文/图
  2025年1月,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筠连县腾达镇官井村入选(发展宜业篇),这是宜宾市唯一入选案例。那么官井村是怎样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走出典型之路的呢?记者深入该村蹲点进行了采访。
  俗话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立春过后天气一天天开始暖和起来。走进官井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开始吐露新芽,一派生机盎然。
  随着天气转暖,一年一度的采摘工作开始,该村党总支书记陆学隆每天最关心的就是茶园里茶叶的长势。“2024年,我们种植茶叶6000亩,年销售茶叶300多吨,茶农收入2000多万元,综合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产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该村在产业布局上下好了“先手棋”,科学规划发展方向。通过“诸葛会”,镇村联合组建官井村茶产业发展小组,加强同筠连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专家、茶企老板、农民群众的交流沟通,进一步集思广益,精准找到发展重点方向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召开“茶联会”7次,找准并解决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问题50余个。明晰“规划图”,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生态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官井村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茶叶品种、区域布局、保障体系。目前,全村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有茶叶加工厂和加工作坊6家。扩大“朋友圈”,组建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民专合社、茶叶企业、种植大户、党员干部代表组成的“茶产业发展联盟”,建立茶园管护和鲜叶交易合作社,推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模式。
  茶农陈伟说:“有了村里的统一规划引领,我种植的乌牛早(茶叶)一亩地平均产值达到了8000元左右,真的是一片叶子富了一家,富了全村。”
  有了规划先行,官井村另一法宝就是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精准发力添动能。一方面是确保土地保障有效,积极发动群众把空闲地、原茶地、残次林4000多亩改造用于茶产业发展;组织茶叶企业、专合社通过新建或改建等方式扩大再生产;由村级集体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600亩以上集中连片发展。其次是确保资金支持有度,落实衔接资金、产业发展资金2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150亩;积极协调5家金融机构为茶企茶农提供“好茶贷”产品,其中茶企融资贷款超过200万元。此外,该村还在技术支撑上确保精准有力,广泛邀请四川农大专家、市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本地茶艺人采用“理论教学+现场示范”方式,从种茶、管理、采摘、加工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2024年以来已开展技能培训5次、培训300余人次。
  陆学隆说:“产业发展,主要目标就是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在科学规划、要素保障上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我们着重走好链条延伸‘三部曲’,拓展渠道增效益。”
  官井村着重系牢利益联结,以扶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引导茶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向“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集约化发展转变,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目前全村有茶产业经济实体组织15个,带动1500余人共建共享,户年均收入增加2万元。
  “一片叶子,要想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还得靠市场,长在枝头再好也没得用,我们借力品牌销售,用好‘筠泉茗茶’县域公用品牌,形成龙井、香茶等茗茶系列产品,茶叶销往浙江、成都、重庆等地,品牌增值1000余万元。”陆学隆说。
  为了配合市场销售,官井村还在文旅上下功夫,深度探索融合发展,着眼种植、采摘、制作于一体的茶叶基地发展,充分融入文峰塔、土司衙门遗址、陈家寨子、刺古塔等文旅资源,打造集休闲运动、农业观光、体验采摘等于一体的农文旅新空间,初步形成2个观光体验茶园、1个茶产业研学基地,旅游年收入50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本性、重要性和关键性因素。官井村围绕茶产业这一项强村富民产业,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通过做好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让本村产业基地、本土文化与周边资源形成有效的互动融通,实现了茶农收入增加、茶企增效、村集体经济增收和集体资源增值的良好效益,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官井实践之路,展现出一幅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