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非遗技艺的焕新密码
文章字数:1,220

□王艺衡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支持和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致力于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认识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近日,在德阳潮扇传统工艺非遗工坊,记者深刻感受到这项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早上八点半,杨占勇如往常一样,准时迈进德阳潮扇非遗工坊,一头扎进德阳潮扇的制作中,这一待就是一整天。多年来,杨占勇对德阳潮扇的制作早已驾轻就熟,他不仅将传统工艺钻研得透彻,更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制作潮扇时,他巧妙地将蜀锦、三星堆文化、刺绣、贴画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在他的精心雕琢下,一把把精致的潮扇相继诞生。传统潮扇古朴有韵味;创新潮扇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文创潮扇,将德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人们了解德阳文化的一扇窗口。2024年,德阳潮扇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被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品。
“制作一把德阳潮扇的过程繁琐且需要极大的耐心,绝非易事。”杨占勇感慨道。从选材开始,到去竹青、劈丝、编织、排线、装裱等,一把德阳潮扇需要经过18道大工序、50余道精细的小工序。即便是熟练的匠人,制作一把完整的德阳潮扇也需要耗费三四天的时间。
尽管慕名前来拜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旌阳区文化馆在高槐德阳潮扇传承基地建立非遗分馆,并成立了德阳潮扇传统工艺非遗工坊。
工坊集潮扇工艺品生产、销售、传承人研培、游客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为德阳潮扇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为高槐田园综合体增添了文化内涵。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精美的潮扇作品,了解潮扇的历史文化,体验潮扇制作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占勇的徒弟杨丽萍,便是在一次非遗活动中对德阳潮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毅然拜师学艺。“老师让我先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学习这门技艺的决心。”杨丽萍说。
依托传承基地和非遗工坊,德阳潮扇不仅为当地乡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传承人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从业人员,这些年已经有固定的20余人,能够为我们制作潮扇。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掌握了一项技能,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做得好、做得多的,一个月收入能达到三千到五千元。”杨占勇说。
通过农民夜校成为潮扇制作从业者的李吉海告诉记者:“我已经做了6年扇子了,能够学习到这门技艺并为家中带来一份收入,我感到非常满足。”
如今,德阳潮扇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工艺品,而是成为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年产值达800余万元。
此外,工坊还与学校联动,让学生们近距离体验德阳潮扇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旌阳区文化馆馆长杨孝明表示,未来工坊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德阳潮扇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这项百年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化动力。
发布日期: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