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诗人杨雪用散文创造性挖掘文明的价值
文章字数:1,623
  陈善珍(四川)
  杨雪的散文是传统的游记散文,从川南的大山深处到川西北的汶川和马尔康,到西藏的雪域高原,再到柳州的江永。它们有着历史散文的韵味。杨雪喜欢去寻访那些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古文物,去探寻在漫长的社会变迁和集体情感中慢慢积淀凝结成为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去寻找情感的依托和精神家园的归属。
  写景叙事,杨雪的关注点在于人、事、景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于阐述文明存在的方式、挖掘文明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思考和探索文明传承的原因与动力、展示文明的当代价值和创新性发展、传播生态文明的观念与实践。他的散文多了历史的厚度、生活的宽度、现实的深度,凸显了一个当代作家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国散文叙事体系上有了当代意义和价值。
  敬仰、传播、礼赞文明是杨雪散文的叙事思想。他用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眼光走读古墓石刻、建筑风貌、乡风民俗、传奇故事、历史变迁,聚焦于对文明内涵的诠释,对文明存在方式的发现,对文明传承缘由的追溯,对文明价值的挖掘,涵盖他对自然、生命、人性、人生、生态等方面的思量与探究。
  文明是对家园的礼赞与敬仰。鹿羊村、鹿鸣村这些含鹿的村名,传说“仙鹿成群、逐溪而跑,野花遍地、景色宜人。”“老鹳、白鹭、苍鹭等近千只珍贵鸟类分层次进住树丛,白天临湖觅食,其优雅飞翔的姿态给千鸟湖平添了动感和遐想,夜晚平安栖息在高大的树枝丛,繁衍哺育下一代……”“沿途途经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时,心境忽然舒畅辽阔起来,两条江河的水面宽阔、宁静,江水碧绿、透澈,河畔、路旁、山坡等地方,绵延无尽的桃树正含苞绽放,平坦、宽阔的路面上车辆极少,使我们仿佛穿行在山水画中,也恍如隐身在云蒸霞蔚里。”
  文明是刻在血脉里的“乡愁”。很多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根脉、历史遗存、人文地理、民情风俗、文物掌故等却知之甚少。纳溪的铜鼓书院,观文的文昌阁、沙泡树;索松村的八扎野菜汤、林芝的桃花与古柏,龙凤镇的汉墓石刻,泸州的馆驿嘴,成都的沙河故居,阿坝的汶马高速,柳州江永的女书和香柚等,浓重的“乡愁”扑面而来,杨雪的人文情怀变成“看得见”“留得下”的乡土情结,变成绵绵不绝的乡土文化。
  文明是对生态的关注和赞美。“全方位顺其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开发”“成百上千的野生植物”恣意开放。“古树是村里的地标和根脉”“村庄在,你在;你在,村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行为,杨雪给予高度的认同和赞美,他说,这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无穷动力。
  文明是对人生的润泽和性格的雕塑。“长江和沱江交汇的泸州城……被称为西南要会。这里不仅物产丰饶,区域位置独特,而且景色秀丽,人文底蕴十分深厚”。泸州人善良、豪放、冲淡和豁达的个性,来自两江文明的洗礼和塑造,来自历史上旅居泸州文人雅士高贵品质的影响。比如杨升庵,这位经历了人生大苦难的大才子,先后在泸州住了14年,在他著名的《临江仙》中表现出来的大智慧与江河文化一起润泽了泸州人的人生,塑造了泸州人的性格。
  文明是对现代化发展的震惊和感叹。汶马高速是世界高速公路建造史上的奇迹。山高谷深,土地稀缺,大部分路段需要用特殊钢材在河水里打桩、浇筑、架构、铺排。汶马高速结束了千年行路难的难题,并将智能化和人性化元素注入到路网管理终端,展现了物质文明发展的现代高度。
  文明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有诗文,如,清代郑瑞玉、杨道南、赵藩咏颂纳溪的诗歌;有历史遗存,如铜鼓书院、文昌阁、古柏、汉墓石刻、馆驿嘴等;有乡风民俗,如放孔明灯;有传奇故事,如唐蒙出使夜郎,观文镇婆媳两代接力效老,“永宁三杰”之一的义士黄方,开国上将傅钟,文化名人杨慎、流沙河等。有现代化建设,如汶马高速。
  杨雪的散文叙事继承了传统“以小见大”的模式,他的创新在于对“大”的思考与表达。他写“大主题”呈现出“大视野”与“大格局”的风采。他将宏大思考寄寓在琐碎小事的叙写中,历史典故与当下凡人小事相互勾连,历史厚重感与市井烟火气相互渗透,内涵丰富而引人深思,这也正是杨雪散文的价值所在。
发布日期: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