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植根民族沃土 绽放时代风华
文章字数:3,106
彭水民族中学校青春礼活动 □任萍 冉光强
在重庆市武陵山区的层峦叠翠之中,乌江画廊的碧波之畔,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以下简称“彭水民族中学校”)如同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镶嵌在靛水新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所有着数十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普通高完中,从1973年红花岭上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占地261亩、校舍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林式校园,其变迁史,正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更是一部特色育人、内涵发展的奋进史。它不仅是5600余名学子求学求知的殿堂,更成为他们涵养民族情怀、拓展世界眼光的成长沃土。
2022年7月,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组织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落户彭水民族中学校,让该校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漫步今日的彭水民族中学校校园,3栋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等建筑错落有致,标准足球场绿草如茵,7个室外篮球场与1个室内篮球馆时刻跃动着青春的活力。然而,比这些总投资4亿余元打造的硬件设施更打动人心的,是弥漫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蓬勃朝气与浓郁文化气息。这里,既有书声琅琅,也有笙歌阵阵;既有对知识的静心求索,也有在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这一切,都源于学校对“幸福教育”理念的深刻践行,对“养兴教立、德馨文蔚”校训的执着坚守。
打破壁垒:将体艺教育置于育人战略的核心
在许多学校仍将体育、艺术视为“副科”或点缀时,彭水民族中学校已前瞻性地将体艺教育提升至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和评价维度。”彭水民族中学校负责人坦言,正是基于此,该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体铸魂、以美润心、多元融合”的理念,致力于让运动的活力与艺术的魅力,成为校园生活最鲜明的底色,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强大力量。
这一理念,绝非停留在口号上。它具体化为“身心和谐、美善共育、知行合一”的清晰育人目标,并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锤炼意志、培养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熔炉;美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滋养心灵、提升审美、树立文化自信的旅程。学校着力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体艺育人宏大格局。
课程为基:让民族基因在血脉中流淌
课程是育人理念落地的主阵地。彭水民族中学校立足彭水作为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丰厚文化底蕴,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基础+特色+拓展”三级体艺课程体系,让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
体育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田径、篮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更能够与承载着先民智慧的竹铃球、摆手舞、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亲密接触。那翻飞的竹铃球,划出优美的弧线,传递着协作与默契;那恢宏的摆手舞,节奏铿锵,展现着民族的豪迈与虔诚。这些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运动项目,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魅力课程,让《土家竹铃球·土家摆手舞》这样的课程,成功入选重庆市高中精品课程,并斩获全国农运会金奖,实现了从乡土实践到国家级荣誉的精彩跨越。
艺术教育的园地,同样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音乐教室里,飘出的不仅有标准的钢琴曲,更有悠扬婉转的苗族山歌,土家族独特韵味的哭嫁歌,“民族音乐进校园”让古老的音律在年轻的心灵中找到新的知音。美术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素描、色彩,更在篆刻的方寸之间感受金石之美,在陶艺的揉捏塑造中体会土与火的艺术,在衍纸、掐丝珐琅等非遗课程的探索中惊叹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一件件学生创作的陶艺、篆刻作品,不仅装点了校园,更走出校门,在九黎城景区向八方游客展示,完成了从文化传承到文化传播的升华。
活动赋能:让每一个青春都有出彩的舞台
如果说课程是“常态”,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亮点”与“火花”。彭水民族中学校坚信,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品格在展示中锤炼。学校构建了贯穿全年的多元化体艺活动体系,确保“月月有活动,人人有舞台”。
田径运动会上,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彰显着青春无畏;班级篮球联赛中,欢呼与汗水交织着团队情谊;“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放飞着一个个音乐梦想;班级合唱比赛,则凝聚着集体的和谐之声。这些常态化的竞技与展示,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天性、展示才华的广阔平台。
而“校园艺术节”和“非遗文化进校园”两大品牌活动,更是将学校的体艺氛围推向高潮。艺术节成为全校师生的狂欢节,合唱团的天籁之音、葫芦丝兴趣小组的婉转旋律、美术社团的创意作品集中绽放,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艺术的海洋之中。“非遗文化进校园”则像一座桥梁,将校外的民间艺术大师请进来,让学生与最地道的传统文化面对面,感受其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坚实保障: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卓越的育人成果,离不开坚实的后台支撑。彭水民族中学校在师资建设与硬件投入上的不遗余力,为特色育人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该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精湛、充满活力的体艺教师队伍。定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技能竞赛、教学观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多名体艺教师在市、县级赛课和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便是他们教学实力的最好证明。更可贵的是,学校鼓励教师“一专多能”,他们不仅是课堂上的教练与导师,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文化传承的燃灯者。
在硬件设施上,该校的投入可谓大手笔。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功能齐全的室内体育馆,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音乐学科配备的40余台钢琴、30余间独立琴房以及专业的音乐教室和合唱排练厅,为音乐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美术学科拥有的专业培训教室、特色工作室以及遍布校园的楼道画廊,共同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艺术育人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美的熏陶。
硕果盈枝:在绽放中见证成长的力量
春华秋实,岁月流金。彭水民族中学校对特色育人的长期深耕,已然结出累累硕果,映照在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轨迹上,也镌刻在学校发展的荣誉榜上。
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该校超过500幅学生美术作品在校内及县级平台获得展示,2件作品远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12件作品登上了重庆群众艺术馆的殿堂。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无数个自信被点燃、梦想被照亮的瞬间。在各级各类体育、音乐比赛中,彭水民族中学校学子屡创佳绩,更有众多学生凭借体艺特长,开辟了通往未来的多元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了坚持与协作,在艺术的熏陶中懂得了尊重与包容,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树立了深深的自信与自豪。
学校的品牌效应也因此日益凸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重庆市中小学美育改革实验校”“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是社会对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度认可。体艺教育,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彭水民族中学校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采写后记:
从红花岭到朝圣坝,从朝圣坝到靛水新城,彭水民族中学校的迁徙轨迹,恰似一条不断向上的生长曲线。而其真正的崛起,不在于楼宇之高、场地之广,而在于其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时代使命的回应。在这里,体育与艺术不仅是课程,更是成长的双翼;民族不仅是背景,更是精神的根脉。这所学校的实践证明:当教育扎根于民族沃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便能绽放出最绚烂的时代芳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来时路,彭水民族中学校初心不改;展望未来,学校信心满怀。它将继续深植于彭水这片浸润着民族文化基因的灵秀土地,以体艺教育为双翼,托举着一代代学子,飞得更高,行得更远,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家国担当、世界眼光”的新时代青年,贡献更为磅礴的力量。
(作者单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
发布日期: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