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精准施策 推动肉制品小作坊提质焕新
文章字数:1,509
□本报记者 黄韬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小作坊“低小散”“脏乱差”痛点,通过精准监管、特色培育、品质升级三大举措,推动其从守安全底线迈向发展高线,为县域食品安全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精织全链条监管网络 筑牢食品安全“防护墙”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从准入、流程、共治维度,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准入环节,打破传统核查模式,组建由食品检验、生产工艺、安全监管专业人才构成的检查员库,随机抽派人员开展许可核查,杜绝“人情证”“关系证”,目前仅为7家达标作坊核发生产许可证,从源头筛选规范主体。
该局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抽调骨干组成检查组,对全县43家肉制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核查原料采购台账、追溯畜禽检疫证明,严打使用病死畜禽、来源不明原料等行为。此次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96人次,督促整改隐患15处,对12家严重违规单位立案查处,形成震慑。
该局结合实际制定操作规范,明确原料采购验收、腌制加工等12个关键控制点标准,安排专人上门指导5家基础差的作坊完成硬件改造与设备更新,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100%物理隔离,改变“前店后厂、人车混流”乱象。同时督促所有作坊建立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三本台账”,确保产品“源头到餐桌”全程可查。
此外,该局实施靶向抽检,根据季节、品种风险特点制定计划,累计抽检6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追溯整改,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激活转型发展“新引擎”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特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引导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创新构建“1+2+N”示范辐射模式:打造1个高标准“阳光小作坊”示范点,依托城北、城南2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力量,带动N个作坊规范升级。该局协助规划功能布局、制定信息公示标准,将营业执照、健康证、承诺书等贴于显眼处,方便消费者查看。
为发挥示范作用,该局组织10余家作坊业主现场观摩,帮助业主们打消“规范生产不划算”的顾虑,5家作坊主动申请改造升级。城北、城南市场监管所探索“树立样板—上门帮扶—精准指导”三步走策略,先选1-2家有意愿、基础好的作坊树样板,再派执法人员和技术骨干“一对一”制定改造方案,全程指导其进行设备选型、区域划分等,成功规范5家作坊,形成“规范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智慧监管方面,蓬安县获证作坊均装有高清监控,100%接入“一键溯”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原料乱堆、未穿工作衣帽等违规行为,系统自动抓拍预警,实现“早发现、早纠正”。同时推行“一坊一码”,消费者扫码可看生产视频、原料来源、检验报告,以社会监督倒逼作坊自律。
升级品质品牌内涵 赋能经济“添活力”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动小作坊从合格达标向品质创优迈进。实施“美境提质”工程,针对作坊硬件陈旧、环境简陋问题,指导6家作坊改造,统一更换设备、规划排水通风系统,对墙面地面进行防滑防污处理,规范证照公示栏和标识标牌,让作坊“颜值”与“内涵”双升。
该局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法规、操作标准、质量控制等,累计培训3次覆盖100余人次,培训后严格考核,合格率达98%;发放《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告知书》100余份,明确业主责任,推动其从“要我规范”转为“我要规范”。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该局畅通12315投诉渠道,专人24小时值守,受理食品类投诉50余件,办结率100%,3起投诉转化为案件查处,实现“诉转案”衔接,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又震慑了不法行为。
下一步,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深化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明年计划再打造10家“阳光小作坊”示范点,引导有条件的小作坊向“名特优”企业转型,助力申请商标、打造品牌,推动肉制品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小作坊成为食品安全“守护者”与县域经济“活力源”。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小作坊“低小散”“脏乱差”痛点,通过精准监管、特色培育、品质升级三大举措,推动其从守安全底线迈向发展高线,为县域食品安全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精织全链条监管网络 筑牢食品安全“防护墙”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从准入、流程、共治维度,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准入环节,打破传统核查模式,组建由食品检验、生产工艺、安全监管专业人才构成的检查员库,随机抽派人员开展许可核查,杜绝“人情证”“关系证”,目前仅为7家达标作坊核发生产许可证,从源头筛选规范主体。
该局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抽调骨干组成检查组,对全县43家肉制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核查原料采购台账、追溯畜禽检疫证明,严打使用病死畜禽、来源不明原料等行为。此次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96人次,督促整改隐患15处,对12家严重违规单位立案查处,形成震慑。
该局结合实际制定操作规范,明确原料采购验收、腌制加工等12个关键控制点标准,安排专人上门指导5家基础差的作坊完成硬件改造与设备更新,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100%物理隔离,改变“前店后厂、人车混流”乱象。同时督促所有作坊建立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三本台账”,确保产品“源头到餐桌”全程可查。
此外,该局实施靶向抽检,根据季节、品种风险特点制定计划,累计抽检6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追溯整改,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激活转型发展“新引擎”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特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引导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创新构建“1+2+N”示范辐射模式:打造1个高标准“阳光小作坊”示范点,依托城北、城南2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力量,带动N个作坊规范升级。该局协助规划功能布局、制定信息公示标准,将营业执照、健康证、承诺书等贴于显眼处,方便消费者查看。
为发挥示范作用,该局组织10余家作坊业主现场观摩,帮助业主们打消“规范生产不划算”的顾虑,5家作坊主动申请改造升级。城北、城南市场监管所探索“树立样板—上门帮扶—精准指导”三步走策略,先选1-2家有意愿、基础好的作坊树样板,再派执法人员和技术骨干“一对一”制定改造方案,全程指导其进行设备选型、区域划分等,成功规范5家作坊,形成“规范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智慧监管方面,蓬安县获证作坊均装有高清监控,100%接入“一键溯”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原料乱堆、未穿工作衣帽等违规行为,系统自动抓拍预警,实现“早发现、早纠正”。同时推行“一坊一码”,消费者扫码可看生产视频、原料来源、检验报告,以社会监督倒逼作坊自律。
升级品质品牌内涵 赋能经济“添活力”
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动小作坊从合格达标向品质创优迈进。实施“美境提质”工程,针对作坊硬件陈旧、环境简陋问题,指导6家作坊改造,统一更换设备、规划排水通风系统,对墙面地面进行防滑防污处理,规范证照公示栏和标识标牌,让作坊“颜值”与“内涵”双升。
该局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法规、操作标准、质量控制等,累计培训3次覆盖100余人次,培训后严格考核,合格率达98%;发放《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告知书》100余份,明确业主责任,推动其从“要我规范”转为“我要规范”。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该局畅通12315投诉渠道,专人24小时值守,受理食品类投诉50余件,办结率100%,3起投诉转化为案件查处,实现“诉转案”衔接,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又震慑了不法行为。
下一步,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深化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明年计划再打造10家“阳光小作坊”示范点,引导有条件的小作坊向“名特优”企业转型,助力申请商标、打造品牌,推动肉制品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小作坊成为食品安全“守护者”与县域经济“活力源”。
发布日期: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