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在资阳举行
文章字数:1,551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深埋地底数千甚至数万年的动物化石或植物种子,刻着哪些生态密码?今天的人们又能从中了解哪些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10月25日,在四川省资阳市举行的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带来最新考古成果。以濛溪河遗址为代表的众多遗址中看似不起眼的动植物遗存,成为学者们探寻历史、描摹远古图景的“金钥匙”。
   动植物遗存提示早期现代人“菜篮子工程”
  今年4月,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群距今10万年至5万年,遗址群第一地点(濛溪河遗址)距今8万年至6万年,处在现代人演化扩散的关键时期,填补了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空白。
  遗址测年如何进行?动植物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如何完成的?研讨会上,相关学者逐一揭晓。
  为获得遗址的准确年代,考古人员在遗址内采集了大量碳14测量样品。不同文化层每层都挑选同一种属植物做测年样本,以便构建遗址整体年代序列。植物测年显示,水青冈属和悬钩子属的种子最“年轻”,碳14年代数据校正后显示 95.4%的概率不晚于4.9万年;最老的数据出现在接近顶部的地层,一粒葡萄科种子碳14年代数据校正后有95.4%的概率不晚于5.2万年。这些种子的年代上限均超过碳14年代校正曲线的上限——5.5万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吴小红表示,濛溪河遗址的整体年代不晚于4.9万年,而且年代范围上限可超过5.5万年,因为这些数据的分布范围接近甚至超过碳14年代测定范围的极限。
  濛溪河遗址发现的植物种子以及剑齿象等30多个种类的动物遗存,也为考古人员还原史前人类生存智慧和远古生态提供了珍贵材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曾对濛溪河遗址进行长期植物考古工作。在浮选出的大量植物样本中,鉴定出蔷薇科、胡桃科、葡萄科等共计37科53属的植物。此前中国的植物考古主要聚焦新石器时代,如今碰到旧石器时代大量不认识的植物种子,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拍照、邀请全国各地专家鉴定等方式,最终发现考古出土的最早核桃、花椒等植物。尤其花椒种子的炭化程度最高,考古人员推测当时的人们已发现用火可以激发花椒的香味,与今天的四川人爱食麻辣产生了有趣的关联。
  今年4月,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濛溪河遗址发现的大量动植物遗存,把晚更新世才发生的食物“广谱革命”提前,首次提示早期现代人的完整“食谱”和“菜篮子工程”,同时也为环境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稻作农业研究揭示古蜀文明的崛起
  在人类历史上,“菜篮子”是否充足,与文明演进息息相关。研讨会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马永超揭开稻作农业的发展对成都平原文明演进的作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都平原的稻作农业在先秦时期经历从旱地种植向湿地种植的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可能为古蜀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经济基础。
  马永超介绍,根据各地考古发现,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已基本确定是从长江中下游向上游传播,但稻作农业到达目的地后的适应情况如何,稻作农业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前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近年来,考古学者和研究人员通过植硅体、同位素等多项指标,系统还原距今5000年至3000年来成都平原农业转型的轨迹。
  “种种迹象表明,稻作农业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4800年。”马永超表示,在刚刚引入稻作农业时,或许受西北粟作农业人群影响,古蜀先民可能采用种粟的方式种植水稻,所以产量不高。到了青铜时代早期(距今3500年至3200年),湿地稻作农业才逐步建立。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稻米平均粒长从4毫米增至4.7毫米,且变异系数下降,表明品种趋于统一,产量可能提升。
  成都平原稻作农业从旱地种植转向湿地种植,后者的高产更有利于支撑高密度人口。“此举为古蜀青铜文明的崛起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成为三星堆青铜文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基石。”马永超表示,随着考古证据的不断积累,古蜀大米的完整故事将逐步揭开。
发布日期: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