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秋分半笺
文章字数:1,278
贾如(四川)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半”字,道出了秋分最本真的模样——它的哲学,从来都是“一半”。
秋分的哲学是日一半,夜一半,长夏一半,凉秋一半。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的意思就是平分秋季,一个“分”字,分开了一季的秋天,分开了昼夜的长短,也分开了天气的凉暖。节气不只是标志着季节的更替,更蕴含着自然的变化与美妙。长夏消去,凉秋渐来,季节通常在这个节气里完成夏秋转换,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昨天的雨水还伴随着隆隆的雷声,秋分之后,打雷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少。古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雨,都是夏与秋的博弈与平衡。
秋分的哲学是秋山一半,秋水一半,繁花一半,硕果一半。
秋分是一场色彩的视觉盛宴,秋山先把“一半”的韵致铺开,一半犹存夏日的青绿,一半已染秋日的浅黄。
秋水的“一半”则藏在光影里,当落日斜斜沉向江面,正应了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句子。当你望向一江秋水,秋水也漾起涟漪,平稳而舒缓地,将你浅浅的心事带向远方。
这时候的栾树最好看,细碎的黄花簌簌落了小半,铺在树根下像层薄金;枝头的果实也才熟了大半,有的刚染上艳红,有的还带着浅绿的蒂,一半成熟的缤纷,一半葱茏的青春。
秋分的哲学是桂香一半,舌尖一半,闲情一半,祈愿一半。
秋分是一个具象化的节气,连空气里都飘着“秋天的味道”。
秋分时节,正值农历八月,也称为“桂月”,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街角路边,十里八里的风都是被“蒸”得愈发浓郁的香甜气息,这时的风也叫“桂花风”。
不管喝茶还是吃甜点,都加一点桂花吧,桂花糕、桂花糖藕、桂花汤圆、桂花拿铁……在秋分吃桂花,古人以这样的方式祈愿“蟾宫折桂”。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闲情里,也藏着桂香品秋的雅致。
秋分的哲学是动一半,静一半,追风一半,沉思一半。
秋分,大抵是一年里最熨帖人心的光景。没有盛夏的焦躁,也无深秋的凛冽,连空气里的温度都揣着分寸,不疾不徐,动静皆宜。
想动时,便循着风的踪迹走。看它掀动香樟的枝叶,看草木在风里悄悄换装,看枫叶染上浅红,看银杏镶了金边,看秋水照流云的波光。
想静了,就在树下支张竹椅。泡一壶撒了桂花的茶,看花瓣在茶汤里慢慢舒展,香气一丝丝漫上来。
宜追风,宜静思。这半动半静的光阴,是秋分最随性的慷慨。
秋分的哲学是收割一半,播种一半,仓盈一半,田垦一半。
秋分节气,是秋收、秋耕、秋种的最佳时节,也是农事最繁忙的时期。古时,民间将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即一年一度的丰收节,这天一般都是在秋分前后。谷堆里堆着收的圆满,田垄上埋着播的希望,这半收半播,正是大地对秋天最实在的应答。
秋分的哲学是一半、一半。一半清冷,一半绚烂;一半留白,一半圆满;一半清风,一半明月。细细想来,“一半一半”,多么恰到好处。
秋分的“半”字,是知足,也是境界。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么想想,过日子也就心气和顺。
秋日短,却美得扎实,把平凡的日子蘸满秋韵,做成岁月的长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半”字,道出了秋分最本真的模样——它的哲学,从来都是“一半”。
秋分的哲学是日一半,夜一半,长夏一半,凉秋一半。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的意思就是平分秋季,一个“分”字,分开了一季的秋天,分开了昼夜的长短,也分开了天气的凉暖。节气不只是标志着季节的更替,更蕴含着自然的变化与美妙。长夏消去,凉秋渐来,季节通常在这个节气里完成夏秋转换,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昨天的雨水还伴随着隆隆的雷声,秋分之后,打雷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少。古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雨,都是夏与秋的博弈与平衡。
秋分的哲学是秋山一半,秋水一半,繁花一半,硕果一半。
秋分是一场色彩的视觉盛宴,秋山先把“一半”的韵致铺开,一半犹存夏日的青绿,一半已染秋日的浅黄。
秋水的“一半”则藏在光影里,当落日斜斜沉向江面,正应了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句子。当你望向一江秋水,秋水也漾起涟漪,平稳而舒缓地,将你浅浅的心事带向远方。
这时候的栾树最好看,细碎的黄花簌簌落了小半,铺在树根下像层薄金;枝头的果实也才熟了大半,有的刚染上艳红,有的还带着浅绿的蒂,一半成熟的缤纷,一半葱茏的青春。
秋分的哲学是桂香一半,舌尖一半,闲情一半,祈愿一半。
秋分是一个具象化的节气,连空气里都飘着“秋天的味道”。
秋分时节,正值农历八月,也称为“桂月”,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街角路边,十里八里的风都是被“蒸”得愈发浓郁的香甜气息,这时的风也叫“桂花风”。
不管喝茶还是吃甜点,都加一点桂花吧,桂花糕、桂花糖藕、桂花汤圆、桂花拿铁……在秋分吃桂花,古人以这样的方式祈愿“蟾宫折桂”。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闲情里,也藏着桂香品秋的雅致。
秋分的哲学是动一半,静一半,追风一半,沉思一半。
秋分,大抵是一年里最熨帖人心的光景。没有盛夏的焦躁,也无深秋的凛冽,连空气里的温度都揣着分寸,不疾不徐,动静皆宜。
想动时,便循着风的踪迹走。看它掀动香樟的枝叶,看草木在风里悄悄换装,看枫叶染上浅红,看银杏镶了金边,看秋水照流云的波光。
想静了,就在树下支张竹椅。泡一壶撒了桂花的茶,看花瓣在茶汤里慢慢舒展,香气一丝丝漫上来。
宜追风,宜静思。这半动半静的光阴,是秋分最随性的慷慨。
秋分的哲学是收割一半,播种一半,仓盈一半,田垦一半。
秋分节气,是秋收、秋耕、秋种的最佳时节,也是农事最繁忙的时期。古时,民间将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即一年一度的丰收节,这天一般都是在秋分前后。谷堆里堆着收的圆满,田垄上埋着播的希望,这半收半播,正是大地对秋天最实在的应答。
秋分的哲学是一半、一半。一半清冷,一半绚烂;一半留白,一半圆满;一半清风,一半明月。细细想来,“一半一半”,多么恰到好处。
秋分的“半”字,是知足,也是境界。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么想想,过日子也就心气和顺。
秋日短,却美得扎实,把平凡的日子蘸满秋韵,做成岁月的长笺。
发布日期: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