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赏冰川彩林 品千年非遗
2025年黑水县第十三届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启幕
文章字数:1,381

  10月18日,2025年黑水县第十三届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暨百项非遗展示传承活动在海拔3000余米的卡龙镇才盖村正式启幕。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更是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向“高品质冰川彩林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的关键一步。
  黑水,藏于川西北的生态瑰宝。每当金秋,奶子沟等“五沟”彩林绘就天地间最磅礴最绚烂的画卷,绵延近3000平方公里,堪称亚洲之最。这里彩林与冰山相拥,藏寨与秋色相融,面积大、色彩丰、观赏久,被誉为“多彩黑水”的核心名片。
  主会场 非遗在山水间“活”起来
  当日上午10时30分,国家级传统村落才盖村热闹非凡。《开坛迎宾》《生态家园》《“非遗”掠梦》三大篇章的开幕式文艺演出轮番登场,原生态歌舞传递秋日浪漫,黑水锅庄勾勒四季生产生活图景,舞动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命长卷,全州非遗精华汇聚,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等,共同谱写了阿坝多元文化的华彩乐章。
  本届旅游季创新采用“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联动模式。主会场才盖村,依托其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独特资源,将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深度嵌入藏寨生活场景,尽显人文厚度与人间烟火。达古冰川游人中心、西尔镇沙卡村两个分会场则各展所长,共同构成“景城一体、文旅共生”的全域旅游新图景。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全方位感受黑水的发展活力与文化温度。
  分会场 从“旁观者”到“体验者”的转变
  在沙卡村,“吉祥沙卡”的民宿集群迎来了首批体验者。这个由搬迁安置村转型而来的民宿村,已发展至68户、429间客房的规模。“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截至10月上旬,该村已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而在达古冰川分会场,超过千名徒步爱好者用脚步丈量着“雪山彩林相映”的壮美。海拔3200米的洛格斯神山脚下,8公里的徒步路线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者”。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体现在体验的深度上。10月17日晚,奶子沟彩林深处的星空音乐会,让天籁藏歌、吉他弹唱与自然之声交织成趣;主会场与两大分会场三地联动的“万人同品藏式土火锅”活动,则让静态的非遗变成了可感可品的温暖记忆。
  底蕴藏 在风景里的文化基因
  黑水的魅力,远不止于眼前的风景。
  作为藏羌文化结合部,黑水县拥有1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2项为国家级非遗。同时,这里也是红色文化圣地——长征途中,红军在此翻越6座大雪山,召开著名的芦花会议。
  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成为黑水文旅融合的独特资源。在芦花会议会址,红色文化与藏寨风情相互融合,当地百姓通过参与红色讲解、餐饮服务,共享着旅游发展成果。
  未来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
  连续十三届的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为黑水积累了宝贵的文旅融合经验。如今的探索已超越节会本身,指向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1+2”会场模式辐射带动多乡镇发展,“非遗+展演”“非遗+美食”“体旅+露营”等创新业态持续涌现。在卡龙镇,51户乡村民宿正进行提质升级;在沙卡村,1900余万元资金被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面向未来,黑水的规划清晰而坚定:一方面,推进卡龙沟、达古冰川等景区提质联动,挖掘民俗开发文创与沉浸式项目,助力羊茸哈德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迈进、才盖村国家级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打造三奥雪山全国知名户外运动目的地品牌,强化区域合作,讲好黑水故事,擦亮“圣洁冰川·多彩黑水”名片。
  赵蝶(图片由黑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发布日期: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