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供销“组合拳”激活消费帮扶 让越西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文章字数:2,752
    越西县瑞元村供销合作社

    川供集市越西县展区

    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四川供销社越西定点帮扶成果展

    在四川省供销社驻越西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四川兴璟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收购乃拖镇滞销的包菜。

  □本报记者 冯庄 实习记者 秦智城 文/图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四川省供销社系统在定点帮扶和托底性帮扶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典型经验,以及帮扶干部工作事迹,本报将从本期起陆续推出“赋能乡村振兴——托底性帮扶中的供销力量”系列报道,突出供销社“为农服务国家队”的职能定位,通过个人故事折射供销社系统“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彰显“供销力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消费帮扶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手”,也是激活县域特色产业活力的“重要引擎”。作为越西县定点帮扶单位之一,四川省供销社精准聚焦当地发展需求,派驻的越西县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资源整合、渠道链接优势,以“消费帮扶”为突破口,打出“展会展销+企业联动+品牌赋能”组合拳,破解山区农特产品“出山难、卖价低”问题,让帮扶实效实实在在装进越西百姓的“钱袋子”。
  展会展销:深山好物走向广阔市场
  2024年初,《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支持39个欠发达县域加快发展帮扶措施》正式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帮助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为越西等欠发达县域的农特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清晰政策指引。
  锚定这一导向,帮扶工作队将“展会推介”作为打开市场的重要窗口,主动牵线搭桥、统筹资源,组织越西县本土企业携带特色农产品参与各类高水平展会,搭建起“展示形象+现场销售”的双功能平台。据了解,帮扶工作队承担了越西县几乎所有外出展销活动的统筹承办工作,在今年9月初举办的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不仅精心筹备4个越西专属展位,还在“四川供销”馆特设越西帮扶专区、在彝族风情展馆展示“越西味道”、在“39帮扶”主题展馆聚焦特色展品,让越西农货全方位“曝光”。
  展会上,嶲茶、苹果、苦荞、甜樱桃等优质农特产品,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和消费者的目光;“越西三宝”(萝卜干、牛肉豆豉、豆腐乳)以及菜籽油、山茶油等当地农特产品,通过现场试吃、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都是越西的‘宝贝’,既有家乡的味道,更藏着彝家的文化!”越西彝绣非遗传承人、裔火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巴足阿吉木,一边向来往人群展示瓦曲村银饰、呷古村彝绣等非遗产品,一边细致介绍彝家腊肉、越西苹果等农特产品,“希望借展会这个平台,帮乡亲们多打开一条销路,让更多人知道越西的好东西。”
  除了农博会,帮扶工作队还持续承办农民丰收节、供销集市等接地气的活动,既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越西农货”的区域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曾经“远藏深山”的优质产品,正一步步走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企业联动:长效合作让农户持续增收
  越西县部分村组因地理位置偏远、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问题时有发生,成为制约农户增收的“堵点”。对此,帮扶工作队始终保持关注,一旦发现问题便第一时间介入,“精准对接”化解农户焦虑。
  今年9月,越西县尔觉镇的土豆迎来丰收季,但丰收的喜悦很快被“卖不出去”的焦虑取代——近2000亩土豆沉甸甸地铺在田间。“要是再销不出去,土豆存久了会绿皮、会烂,今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看着堆积如山的土豆,种植户们焦虑不已。
  帮扶工作队队长叶成勇得知消息后,立刻行动起来,一边梳理供销社系统内的企业资源,一边逐一联系潜在收购方。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前在帮扶工作队招商引资协调下落地越西的四川兴璟实业有限公司旗下企业——越西乡品优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动提出愿意收购这批土豆。
  “叶队长早跟我们提过,尔觉镇的土豆品质很好,就是缺销路。”公司负责人闫涌回忆道,“我们在成都有自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听叶队长说过土豆品质后,立刻两次去产地实地考察。一看土豆品质确实不错,和农户谈的收购价也公道,当场就定了收购方案。”
  很快,土豆收购工作有序推进。“目前还有1200亩红皮土豆、200亩黄皮土豆待销,黄皮土豆我们直接全收,红皮土豆先拉一车试销,根据市场反馈分批次拉运,这两个月都是销售旺季,争取早点卖完!”闫涌说道。
  更关键的是,这次收购并非“一次性帮扶”,而是长效合作的开端。“只解决一次滞销不够,要让农户长期受益。”闫涌透露,公司计划分三步深化与尔觉镇的合作:第一步,全力清销今年滞销土豆;第二步,签订“订单式种植”协议,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红皮、黄皮土豆的种植比例,甚至提供优质种子,从源头把控品质;第三步,推动土豆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计划探索“优质农产品+跨境电商”模式,让越西土豆有望“走出国门”。
  而这一切合作的基础,离不开供销体系的“牵线搭桥”。“从公司落地越西,到对接本地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供销社系统全程给予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协调,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扎根。”闫涌感慨道。
  多维赋能:品牌与渠道让帮扶成效看得见
  四川“天府乡村”公益品牌,是四川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建的省级公益品牌,在助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扶工作队深知品牌的“赋能效应”,积极协助越西县内企业申报这一品牌,推动产品价值提升。截至2025年9月,已组织越西县36家企业的188个产品成功申报“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其中96个产品实现有效用标,品牌溢价让农户直接受益。
  在渠道拓展上,帮扶工作队打出“组合拳”:一方面以“直采模式”对接老邻居、盒马鲜生等知名连锁超市,推行高山蔬菜“订单式生产”,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另一方面紧跟电商直播热潮,协助打造江越电商直播孵化基地,配套产品展示区、专业直播间等设施,通过主播带货让越西苹果、苦荞茶、彝家腊肉等产品“通过手机屏幕走进全国消费者家中”;此外,还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推动非遗工坊的彝族银饰实现产业化,让非遗产品成为增收“新亮点”。
  一系列举措下,越西农特产品销售成效显著。今年1至9月,通过“832平台”“四川消费帮扶网”等线上渠道,以及线下门店、展会等场景联动,累计助销越西农特产品2500余万元,其中线上助销1000 余万元、线下助销1500余万元。这组数据,正是四川省供销社消费帮扶“实打实”的成效证明。
  “消费帮扶不是终点,而是越西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帮扶工作队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两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深化“天府乡村”品牌合作,对接品牌运营方强化赋能,扩大产品曝光度,提升越西农货的线上知名度;二是完善线下零售网络,鼓励老邻居、川供天下等连锁企业在越西增设零售网点,既让当地百姓买到优质商品,也进一步拉动越西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形成“双向流通、双向受益”的良性循环。
发布日期: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