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巧解“真假胡椒”案
——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护航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文章字数:1,607
  □蒲均 龙骧 本报记者 陶岚
  “真没想到,仅仅一周,就要回了损失,还保住了公司口碑。”近日,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食品公司)负责人曾某在拿到4万元退货款后感慨道。这家仅有十余名员工的小微企业,总算摆脱“因假货纠纷拖垮生意”的困境。
  2022年,食品公司与某食品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2024年,食品公司售出的“胡椒粉”遭遇大规模退货和多次投诉。为查找原因,该公司对该批次“胡椒粉”进行生物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中成分为莳萝、辣椒,并非胡椒。
  曾某倍感焦急,一方面,公司面临市场监管部门要求下架问题产品甚至处以罚款的压力;另一方面,下游公司纷纷暂停合作,老顾客也在不断退货,订单量骤降,经营陷入严重危机。
  “我们多次找供货的科技公司协商退货、退款和支付违约金的事,每次都吵得不可开交。”曾某说道。
  科技公司负责人解某也觉得无奈:“我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他们就是找些理由不想继续合作。更何况他们手上的这批货马上就要过保质期了,这个时候要求退货,损失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眼看仓库里还堆着剩余的几千斤货物,保质期只剩最后两个月,曾某心急如焚。一旦拖下去,不仅要不回货款,连前期投入的推广费用也都将“打水漂”,食品公司遂将科技公司诉至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金牛法院),并扫描“法沃金商助企二维码”提交了需求:“请求协助处理假冒胡椒粉库存问题,平息消费者投诉。”
  接到申请后,金牛法院助企工作室迅速启动“全闭环服务机制” —— 立案庭当日完成需求登记甄别,将其标注为“涉食品安全+小微企业紧急纠纷”,并立即分派至天回法庭由蒲均法官处理。
  蒲均法官第一时间联系曾某和解某,并立即前往食品公司仓库进行实地调查。三个仓库,几千斤调味料堆放在那里,五味杂陈。“法官,您看这货根本不符合标准,这可是我们半年的流动资金啊!”
  随后,解某拿出质检报告解释道:“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严格依照标准生产的,确实不存在质量问题。现在食品行业不易经营,资金周转极其困难,根据合同约定,目前的情况并不符合退货条件。”看着两家小微企业负责人焦虑的神情,承办法官心里有了明确方向:“不能一判了之,要找到‘既止损又留生路且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于是,承办法官结合双方诉求,在向双方释法明理的同时,不断疏导双方对立情绪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纷方案供双方选择。在法官的引导下,解某、曾某都逐渐意识到自身公司存在的问题,明白继续对立只会扩大双方的损失。最终,双方一致同意就地清点货物,根据不同种类、保质期折价退货的方案处理争议。
  时间已过傍晚六点,解某和曾某均表示:“如果我们自己清点,很可能再起争执,最后又是不欢而散。能否请法院现场监督,我们今晚就完成清点和退货?”承办法官立即回应“没问题,我们来的目的就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哪怕时间晚一些,也要把这件事办好,现在就开始清点!”
  当晚,在法院工作人员和双方律师的共同见证下,经过多轮沟通后,最终在凌晨完成了货物的清点、折价、退货。双方也达成一致意见:退货后,科技公司于次日向食品公司退还货款4万元。
  2025年9月18日,承办法官回访食品公司,负责人曾某向法院表达了真挚的感谢,“我们双方的争议已经彻底解决,公司也顺利渡过了难关。在法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公司的经营行为也会更加规范。”
  据了解,金牛法院助企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针对小微企业“法律意识弱、抗风险能力差、纠纷化解急”的特点,推出多项“定制化”服务:开辟“纠纷化解绿色通道”,因需制发建工领域、经营“三十六”险等4类法律风险提示书,组织建工、医药等行业召开5次“院企面对面”专项座谈会,与40余家企业面谈会商。同时,工作室聚合区级相关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资源,搭建“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的助企联动机制,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涉企纠纷预防化解、破产挽救等方面深化合作,让司法护航更精准、更有力,助力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