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小小“邡邻里” 构建维权大格局
文章字数:773
  □本报记者 马工枚
  吊牌一剪,退货“再见”?近日,记者从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了解到一起这样的消费案例。
  2024年12月,消费者李女士在社区某服装店支付688元购买羽绒服一件,付款后商家依惯例现场剪除商品吊牌,离店前李女士发现衣物存在明显污渍要求退货。商家以“污渍系消费者造成、吊牌已剪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双方产生纠纷。李女士遂向四川德阳什邡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什邡市消委会)投诉。
  什邡市消委会受理后依托“邡邻里”社区调解机制,组织志愿者开展现场调解,通过三方共同复盘交易细节、查验实物状态,确认污渍属商品固有瑕疵且剪除吊牌时双方均未发现异常。志愿者运用法理结合原则,向经营者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商品瑕疵告知义务及公平交易权的规定,同时引导消费者理解商家非主观过错及二次销售实际障碍。最终经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商家同意李女士调换店内等值商品并享受6折优惠,消费者撤回全额退款诉求。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表示此类小额高频消费纠纷在日常调解中占比突出,具有“事由简单、化解快速”的特点。什邡市消委会以微争议处置为契机,通过创新性融合“枫桥经验”与社区治理要素,构建“双报到”党员协同社区志愿者参与的维权新机制,将纠纷化解端口阵地前移至社区单元,成功培育全省首创的“邡邻里”消费维权品牌。该模式以“什邡邻里邻居”这样的身边人处理身边事为核心理念,建立“情感联结+专业支撑”双轮驱动机制,通过社区场域内“拉家常式”零成本调解,实现消费矛盾源头化解。“邡邻里”创新实践通过情感调解凝聚共识、社区共治整合资源、多元化解强化效能,不仅开创了消费维权新途径,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在维护民生领域公平正义的同时,推动形成“纠纷少、信任强、活力足”的社区消费生态构建,既便利消费者就近维权,又为消费维权体系注入社区自治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