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麻糖书法家
文章字数:1,471
邵永义(四川)
岷江东岸有个汉阳坝,是成都平原最南端的坝子。随着汉阳航电工程蓄水发电,古老的岷江在这里汇聚成了浩瀚的汉阳湖,古老的汉阳镇成了江畔游览的新天地!
汉阳镇入口是棉花街。木板老房、青砖院子相连的小街,街边的饭馆和成排的炒花生、水果、蔬菜摊,烟火气裹着慢生活的气息。在棉花街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前,一串叮叮当当的铁锤声让人想到那香甜糯软的麻糖。临街的木板铺门开了一半,一群孩子把麻糖师傅围成一团。木门上是端正的粉笔楷书:“手工麻糖,欢迎品尝!”街沿木凳搭起的摊位,洁白的萝纹布上,如老玉般的一团麻糖,有一种岁月的沉稳和阳光下麦粒的金黄感,纸牌上是行楷的标签:传统熬制,香甜记忆!环顾四周,一棵老树上挂着黄纸板,上面用毛笔书写的正楷,核桃般厚重、工整,写的是货品的价格。树下竹编的簸箕里,是袋装的阴米子,码成墙垛式的枕头粑……
周边墙上、摊位上、树上、吊牌上,都是毛笔、粉笔、炭笔书写的字迹。
有游客问:“这些书法是谁写的?”
麻糖师傅从忙碌中抬起头来,清瘦的脸上满是笑容,有点胆怯地说了声:“我写起耍的!”
旁边卖水果的大嫂就插话了:“他叫胡老四,字写得好!”
游客追问:“你学过书法?”
老胡淡淡一笑:“我只读过小学,小时抄字帖,长大卖麻糖,在汉阳镇上摆摊子,就开始学习写字了!”
有客人问汉阳有什么特产,老胡热情介绍道:新街第一家杜家的棒棒鸡,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炒花生香脆化渣;还有章福记的花生咖啡、手工杆秤、手工打铁、木雕拐杖……随着汉阳湖的开发,禅驿忆村院子的开放,来汉阳的游客多了,尤其是“五一”、国庆假期,街上车水马龙,游人打涌堂哈。
“我熬的麻糖,也是古镇的传统食品哈!”老胡在棉花街上摆起了麻糖摊位,他的商品也从麻糖发展到柑橘、咸蛋、炒花生、枕头耙……他自己动手写介绍,从墙上到货摊,在这个小小的街口,形成了一个书法的展览区。
问起熬麻糖的历史,老胡回忆道:“我们家没钱送我去学木匠铁匠,就开始学熬麻糖。熬麻糖苦,泡麦子,出麦芽,再磨成浆,下锅熬。糖锅要搅,用木棍在滚烫的糖锅里搅,力量要匀称,要稳健,还要看火色,熬清了不黏稠,熬老了要焦煳。卖麻糖,那就更辛苦,我十六七岁就开始干这行,天不亮背起夹背,上面顶个簸箕,背着杆秤,敲着小铁锤就出门了。坐船过岷江,去夹江的新场、三洞、梧凤乡,走村串户,到处吆喝,这一带的民间俗语都唱过我们:叮叮当,卖麻糖,叮锤儿落了敲不昂!”说起往事,老胡有点动情。“麻糖是小吃,那年头不过年节,农村人是不肯买来吃的,我们就喊用米换麻糖,三斤米换一斤麻糖,可以赚点手工钱。遇到小孩子,一分钱我给他敲一点,五分钱敲大块一点,遇到想吃又没钱的,我教他们用鸡蛋换麻糖,用鸭毛鸡毛、猪骨头、牙膏皮来换麻糖。我们出去背上是二三十斤麻糖,走回来,是五六十斤米面,和一篼杂七杂八的鸡毛鸭毛,卖到供销社,就这样养活一家人。外出做游摊小贩,舍不得进馆子,带几块煮红苕当饭,遇到狗咬,就甩石头舞棍子,唉……”老胡笑中带泪。
说话间,有几个成都游客来到摊子前,老胡热情相迎:“汉阳手工麻糖,先品尝,买不买没有关系!”说着熟练地敲下几牙黄玉般的麻糖,蘸了炒豆粉递过去。
有位游客买了麻糖,又想买老胡一幅书法。老胡走进里屋,拿出一个条幅,是行楷的苏轼诗。客人双手接过,连声道好:这是在“苏东坡初恋地”买的,有纪念意义!客人问书法啥价,老胡想了想,说了声:“就拿二百元吧!”客人很满意,没有还价就付了钱。老胡过意不去,大气地说:“那麻糖就送你了!”
客人说老胡会做生意。老胡问:“为什么?”客人说:“我怕你搞成买麻糖送书法!”
麻糖书法家老胡哈哈大笑!
岷江东岸有个汉阳坝,是成都平原最南端的坝子。随着汉阳航电工程蓄水发电,古老的岷江在这里汇聚成了浩瀚的汉阳湖,古老的汉阳镇成了江畔游览的新天地!
汉阳镇入口是棉花街。木板老房、青砖院子相连的小街,街边的饭馆和成排的炒花生、水果、蔬菜摊,烟火气裹着慢生活的气息。在棉花街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前,一串叮叮当当的铁锤声让人想到那香甜糯软的麻糖。临街的木板铺门开了一半,一群孩子把麻糖师傅围成一团。木门上是端正的粉笔楷书:“手工麻糖,欢迎品尝!”街沿木凳搭起的摊位,洁白的萝纹布上,如老玉般的一团麻糖,有一种岁月的沉稳和阳光下麦粒的金黄感,纸牌上是行楷的标签:传统熬制,香甜记忆!环顾四周,一棵老树上挂着黄纸板,上面用毛笔书写的正楷,核桃般厚重、工整,写的是货品的价格。树下竹编的簸箕里,是袋装的阴米子,码成墙垛式的枕头粑……
周边墙上、摊位上、树上、吊牌上,都是毛笔、粉笔、炭笔书写的字迹。
有游客问:“这些书法是谁写的?”
麻糖师傅从忙碌中抬起头来,清瘦的脸上满是笑容,有点胆怯地说了声:“我写起耍的!”
旁边卖水果的大嫂就插话了:“他叫胡老四,字写得好!”
游客追问:“你学过书法?”
老胡淡淡一笑:“我只读过小学,小时抄字帖,长大卖麻糖,在汉阳镇上摆摊子,就开始学习写字了!”
有客人问汉阳有什么特产,老胡热情介绍道:新街第一家杜家的棒棒鸡,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炒花生香脆化渣;还有章福记的花生咖啡、手工杆秤、手工打铁、木雕拐杖……随着汉阳湖的开发,禅驿忆村院子的开放,来汉阳的游客多了,尤其是“五一”、国庆假期,街上车水马龙,游人打涌堂哈。
“我熬的麻糖,也是古镇的传统食品哈!”老胡在棉花街上摆起了麻糖摊位,他的商品也从麻糖发展到柑橘、咸蛋、炒花生、枕头耙……他自己动手写介绍,从墙上到货摊,在这个小小的街口,形成了一个书法的展览区。
问起熬麻糖的历史,老胡回忆道:“我们家没钱送我去学木匠铁匠,就开始学熬麻糖。熬麻糖苦,泡麦子,出麦芽,再磨成浆,下锅熬。糖锅要搅,用木棍在滚烫的糖锅里搅,力量要匀称,要稳健,还要看火色,熬清了不黏稠,熬老了要焦煳。卖麻糖,那就更辛苦,我十六七岁就开始干这行,天不亮背起夹背,上面顶个簸箕,背着杆秤,敲着小铁锤就出门了。坐船过岷江,去夹江的新场、三洞、梧凤乡,走村串户,到处吆喝,这一带的民间俗语都唱过我们:叮叮当,卖麻糖,叮锤儿落了敲不昂!”说起往事,老胡有点动情。“麻糖是小吃,那年头不过年节,农村人是不肯买来吃的,我们就喊用米换麻糖,三斤米换一斤麻糖,可以赚点手工钱。遇到小孩子,一分钱我给他敲一点,五分钱敲大块一点,遇到想吃又没钱的,我教他们用鸡蛋换麻糖,用鸭毛鸡毛、猪骨头、牙膏皮来换麻糖。我们出去背上是二三十斤麻糖,走回来,是五六十斤米面,和一篼杂七杂八的鸡毛鸭毛,卖到供销社,就这样养活一家人。外出做游摊小贩,舍不得进馆子,带几块煮红苕当饭,遇到狗咬,就甩石头舞棍子,唉……”老胡笑中带泪。
说话间,有几个成都游客来到摊子前,老胡热情相迎:“汉阳手工麻糖,先品尝,买不买没有关系!”说着熟练地敲下几牙黄玉般的麻糖,蘸了炒豆粉递过去。
有位游客买了麻糖,又想买老胡一幅书法。老胡走进里屋,拿出一个条幅,是行楷的苏轼诗。客人双手接过,连声道好:这是在“苏东坡初恋地”买的,有纪念意义!客人问书法啥价,老胡想了想,说了声:“就拿二百元吧!”客人很满意,没有还价就付了钱。老胡过意不去,大气地说:“那麻糖就送你了!”
客人说老胡会做生意。老胡问:“为什么?”客人说:“我怕你搞成买麻糖送书法!”
麻糖书法家老胡哈哈大笑!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