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夏日五晒
文章字数:1,561
秦慰(湖北)
蝉声如沸的七月,老宅天井里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祖母从樟木箱底捧出簇新的棉被,竹竿搭成的晒架上,瞬间铺开一片斑斓的云霞——靛蓝土布上绽着并蒂莲,月白绫子绣着蝶恋花,那些沉睡半载的织物,在烈日下舒展着经年的褶皱。这是江南人家代代相传的晒伏仪式,一场人与时光的温柔对峙。
晒物:让阳光穿透岁月的尘埃
晨光未醒时,母亲已将冬衣、冬被搬上顶楼露台。羊绒大衣倒悬在竹篙上,像群等待检阅的灰鸽;羽绒被拆去内胆,蓬松的羽毛在风中轻颤;就连祖父的紫砂壶,也被用细绳系着壶柄,悬在晾衣架下接受阳光的洗礼。最有趣的是晒书,线装版的《陶庵梦忆》与精装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并排躺在竹匾里,中西方的文人在纸页间悄然对话。
“晒伏要趁三伏头日。”祖母总在此时念叨:“日头毒,才杀得尽潮气。”她用棕刷仔细拂去《本草纲目》扉页的霉斑,那些沉睡的文字在阳光下渐渐苏醒,仿佛能闻到药香混着墨香的奇异气息。晾在石臼边的陈皮,在四十度高温中蜷曲成琥珀色的漩涡,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去年秋冬的阳光。
晒心:在炽热中涤荡灵魂的褶皱
正午的日头最是凶猛,柏油路上蒸腾起扭曲的空气。我躲进老屋的阁楼,却见父亲正将祖传的砚台摆在窗台。松烟墨在石砚里凝成乌亮的痂,父亲用羊毛笔蘸着清水,在日影里慢慢研磨。“墨要晒,心也要晒。”他忽然开口,“这些年你总把自己裹在空调房里,心都发霉了。”
阁楼木窗吱呀作响,穿堂风卷起泛黄的信笺。那是二十年前父亲写给母亲的情书,信纸边缘的潮斑已化作淡褐色的云纹。我忽然想起,这些年我们习惯用微信表情代替拥抱,用快递包裹传递关怀,却忘了最原始的温暖,本该像晒伏时的棉被那样,经过烈日的炙烤,才能蓬松如初。
晒情:让爱意在阳光下显影
黄昏时分,邻家阿婆送来新晒的桂花。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抓起一把金黄的花粒,轻轻撒在我的竹匾上,“晒过的桂花做糖,能存到冬至给孙子包汤圆。”说话间,她腕间的银镯与瓷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让我想起祖母的嫁妆箱,每年晒伏时,箱底的龙凤呈祥铜锁都要在阳光下擦得锃亮。
天井里,孩子们正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烧蚂蚁。他们不知道,百年前他们的曾祖父也曾这样玩耍,而那枚被阳光点燃的枯叶,如今已化作老屋梁上的碳痕。晒伏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让最私密的记忆成为公共的遗产,让转瞬即逝的当下变成永恒的标本。
晒俗:古老仪式的现代变奏
如今晒伏也有了新花样。年轻人在阳台挂满潮玩手办,乐高积木在阳光下投出奇幻的阴影;主妇们把羊毛毡制品铺满飘窗,那些手工制作的云朵、猫咪和热气球,在日光中渐渐定型;就连宠物也加入这场狂欢,猫咪趴在猫爬架的顶层晒太阳,狗子把玩具骨头叼到露台中央。
但有些传统始终未变。社区公告栏里,物业手写的《晒伏须知》依然提醒着:“十点前收进,防露水返潮”;菜市场里,阿公阿婆们交流着“晒过伏的萝卜干更脆”的经验;而我家天井里,那口用了三十年的石臼,每年都要晒足七七四十九天,据说这样酿出来的米酒会更醇厚。
晒悟: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永恒
暮色四合时,我帮母亲收起最后一床棉被。手指触到被面的瞬间,某种温暖的触感顺着血脉直抵心脏——那是阳光的味道,是时间沉淀的芬芳,是无数个夏日共同酝酿的奇迹。夜风拂过晒得滚烫的瓦当,带来远处江轮的汽笛声。老屋的阁楼里,父亲还在擦拭他的酒器,其表面的绿锈在月光下泛着幽光。我突然明白,所谓晒伏,不过是把生命中那些潮湿的、阴暗的、容易腐朽的部分,坦然地交给阳光审视。而经过这场洗礼的,不仅是棉被与书卷,更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要像晒伏时的棉絮那样,把心事摊开在天地间,让该消散的消散,该留存的留存。
当最后一颗星子爬上屋檐,晒伏的一天落幕了。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阳光下完成了蜕变:母亲新晒的艾草枕,会带着七月的余温陪我入眠;父亲研的墨,将在宣纸上洇出更深的山水;而那些被晒过的日子,终将在记忆里发酵成陈年的酒,愈久弥香。
蝉声如沸的七月,老宅天井里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祖母从樟木箱底捧出簇新的棉被,竹竿搭成的晒架上,瞬间铺开一片斑斓的云霞——靛蓝土布上绽着并蒂莲,月白绫子绣着蝶恋花,那些沉睡半载的织物,在烈日下舒展着经年的褶皱。这是江南人家代代相传的晒伏仪式,一场人与时光的温柔对峙。
晒物:让阳光穿透岁月的尘埃
晨光未醒时,母亲已将冬衣、冬被搬上顶楼露台。羊绒大衣倒悬在竹篙上,像群等待检阅的灰鸽;羽绒被拆去内胆,蓬松的羽毛在风中轻颤;就连祖父的紫砂壶,也被用细绳系着壶柄,悬在晾衣架下接受阳光的洗礼。最有趣的是晒书,线装版的《陶庵梦忆》与精装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并排躺在竹匾里,中西方的文人在纸页间悄然对话。
“晒伏要趁三伏头日。”祖母总在此时念叨:“日头毒,才杀得尽潮气。”她用棕刷仔细拂去《本草纲目》扉页的霉斑,那些沉睡的文字在阳光下渐渐苏醒,仿佛能闻到药香混着墨香的奇异气息。晾在石臼边的陈皮,在四十度高温中蜷曲成琥珀色的漩涡,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去年秋冬的阳光。
晒心:在炽热中涤荡灵魂的褶皱
正午的日头最是凶猛,柏油路上蒸腾起扭曲的空气。我躲进老屋的阁楼,却见父亲正将祖传的砚台摆在窗台。松烟墨在石砚里凝成乌亮的痂,父亲用羊毛笔蘸着清水,在日影里慢慢研磨。“墨要晒,心也要晒。”他忽然开口,“这些年你总把自己裹在空调房里,心都发霉了。”
阁楼木窗吱呀作响,穿堂风卷起泛黄的信笺。那是二十年前父亲写给母亲的情书,信纸边缘的潮斑已化作淡褐色的云纹。我忽然想起,这些年我们习惯用微信表情代替拥抱,用快递包裹传递关怀,却忘了最原始的温暖,本该像晒伏时的棉被那样,经过烈日的炙烤,才能蓬松如初。
晒情:让爱意在阳光下显影
黄昏时分,邻家阿婆送来新晒的桂花。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抓起一把金黄的花粒,轻轻撒在我的竹匾上,“晒过的桂花做糖,能存到冬至给孙子包汤圆。”说话间,她腕间的银镯与瓷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让我想起祖母的嫁妆箱,每年晒伏时,箱底的龙凤呈祥铜锁都要在阳光下擦得锃亮。
天井里,孩子们正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烧蚂蚁。他们不知道,百年前他们的曾祖父也曾这样玩耍,而那枚被阳光点燃的枯叶,如今已化作老屋梁上的碳痕。晒伏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让最私密的记忆成为公共的遗产,让转瞬即逝的当下变成永恒的标本。
晒俗:古老仪式的现代变奏
如今晒伏也有了新花样。年轻人在阳台挂满潮玩手办,乐高积木在阳光下投出奇幻的阴影;主妇们把羊毛毡制品铺满飘窗,那些手工制作的云朵、猫咪和热气球,在日光中渐渐定型;就连宠物也加入这场狂欢,猫咪趴在猫爬架的顶层晒太阳,狗子把玩具骨头叼到露台中央。
但有些传统始终未变。社区公告栏里,物业手写的《晒伏须知》依然提醒着:“十点前收进,防露水返潮”;菜市场里,阿公阿婆们交流着“晒过伏的萝卜干更脆”的经验;而我家天井里,那口用了三十年的石臼,每年都要晒足七七四十九天,据说这样酿出来的米酒会更醇厚。
晒悟: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永恒
暮色四合时,我帮母亲收起最后一床棉被。手指触到被面的瞬间,某种温暖的触感顺着血脉直抵心脏——那是阳光的味道,是时间沉淀的芬芳,是无数个夏日共同酝酿的奇迹。夜风拂过晒得滚烫的瓦当,带来远处江轮的汽笛声。老屋的阁楼里,父亲还在擦拭他的酒器,其表面的绿锈在月光下泛着幽光。我突然明白,所谓晒伏,不过是把生命中那些潮湿的、阴暗的、容易腐朽的部分,坦然地交给阳光审视。而经过这场洗礼的,不仅是棉被与书卷,更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要像晒伏时的棉絮那样,把心事摊开在天地间,让该消散的消散,该留存的留存。
当最后一颗星子爬上屋檐,晒伏的一天落幕了。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阳光下完成了蜕变:母亲新晒的艾草枕,会带着七月的余温陪我入眠;父亲研的墨,将在宣纸上洇出更深的山水;而那些被晒过的日子,终将在记忆里发酵成陈年的酒,愈久弥香。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