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父爱长歌 思念永恒
文章字数:3,564
  麦田(重庆)
  时光匆匆,如潺潺流水,不经意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之久了。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他的谆谆教诲、音容笑貌,还有那充满波折的人生故事,并未被时间冲淡,反而在我的记忆里愈发清晰,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长歌,久久回响。
  父亲年轻时,身体非常硬朗,曾是工作片区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可是,岁月无情,如同一把刻刀,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六十岁之后,父亲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几次病痛的折磨,让他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最严重的一次是2006年,被县医院诊断为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医生无奈地摇头,基本判定无药可医。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黑暗笼罩,绝望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兄弟姊妹每个人的心头。
  当时我刚到重庆,心急如焚地把父亲的片子送到重医附二院请专家会诊,得到的却是同样令人心碎的结果。但我们一家人怎能轻易放弃?我们怀着一丝希望,尝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父亲治疗。日子一天天过去,奇迹出现了,父亲的情况逐渐好转。医生建议回家静养,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复查CT显示父亲竟完全康复了。那片子上清晰的影像,仿佛是命运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此后,父亲虽又因其他病因断断续续住过几次院,但好在都没有大碍。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2016年9月,父亲再次入院。这一次,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全面检查后发现,他颅内长了肿瘤,心血管也有问题,还患有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多种病症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父亲的身体紧紧束缚,让他不堪重负。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父亲的病情稍有好转,但身体却明显垮了下来。曾经健步如飞的他,如今上一层楼梯都要歇上好几次。父亲是个极其要强的人,过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从不低头,更不会拄拐杖。但这次病后,他极不情愿地拿出了拐杖。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心中的无奈与不甘。
  元旦时,侄儿结婚。父亲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硬撑着来到了婚礼现场。他与许多老朋友、老熟人热情地打招呼,亲切地互致问候。席间,他艰难地吃了点东西,抿了两口白酒。可我心里却隐隐担忧,因为我发现,父亲变了。平素我回家看望他,他总会兴致勃勃地与我天南海北地聊天,分享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可这次,他始终沉默不语。即便我故意提及他关心的话题,他也只是有气无力地说上一两句,仿佛每一个字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还对我说,他背部感觉沉重,像是背了一座大山。带着这份隐隐的担心与不安,我回到了重庆,在心底默默为父亲祈祷,希望他能像以前一样,再次挺过难关。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我们。第三天,我便接到了父亲入院的消息。我心急如焚,即刻往家赶。当我赶到医院时,父亲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他已不能说话,心肺功能衰竭,呼吸都十分困难。可能是脑肿瘤压迫的原因,他身体左半部已然没有什么反应,只能通过右手的颤动来排解身体的痛楚。一直陪伴在父亲跟前的母亲,时不时拉拉他的右手。父亲偶尔还会本能地抓住不放。那一刻,我从父亲那微弱的抓握中,看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留恋,对亲人的不舍之情。我的心,仿佛被一把锋利的刀割着,痛得无法呼吸。
  随着病情的恶化,父亲的肾功能也衰竭了。最终,在2017年元月六日下午六时五十八分,父亲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我回到他身边到他离去,父亲始终未能说出话来,这成了我们后辈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亲的一生,既平凡又充满了艰辛。他出生于1934年,老家在县城郊,那时家境还算不错。学成归来后,他被分配到全县最偏远的乡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退休,从单位人变成农村人,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落差。但父亲是个坚强的人,他没有丝毫抱怨,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回到农村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种庄稼、修公路、兴水利等工作中,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了行家里手。乡里看中他的工作经验,推选他当了一届村支部副书记。他与几个退休老干部一起,发动乡亲投资投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一条十多公里的村级公路修通了。如今,这条公路依然是村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它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见证着父亲的付出和努力,也承载着村民们对未来的希望。直到2002年,年近七十的父亲才随子女搬迁至县城居住。父亲一生经历了三次身份转换,每一次转换,他的内心想必都经历了无数的挣扎和痛苦,只是那时我们年少无知,未曾体会到他的不易。
  父亲一生心有不甘,却又充满了对子女的期望。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他1948年恩施师范班的学习成绩单。他深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在八九十年代,读书花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我们兄妹六人,三个高中、一个师范、一个大学毕业。父亲常说,只要我们考得起,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父亲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他向来以“严”字当头,说一不二。正是因为他的严格要求,我们兄弟姊妹在乡里乡亲中都有不错的评价,良好的家风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即使有了孙子、重孙,父亲对后辈的教育依然毫不留情面。严厉的背后,是父亲满满的爱和宽容。父亲过去从未沾过小孩屎尿,但为了大孙子阿君,他心甘情愿地成了称职的保姆。当时正值村里修公路,他背着阿君,阿君的尿经常流他一背,奶也流他一身,即使一身异味,父亲依然乐此不疲,还总结出了很多照顾小孩的心得。
  父亲一生节俭,对自己十分苛刻。他虽有退休金,但几十年的衣物、生活用品,用了补,补了用,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精打细算,大至添置家具,小至米面油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条件稍好些,儿女给他买的一些好烟好酒,他全拿出去换成了低档的。虽然父亲对自己吝啬,但对子女却无比大方。他留有几十张存折,每张虽然只有几百上千元,但那里面浸透着他对子女的关爱和牵挂。父亲兄弟三人,侄男侄女十多个,在资助他们的学业上,父亲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当仁不让。
  父亲的一生清白坦荡,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工作半径始终在一个辖区范围内。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工作忙起来时,有时半月甚至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由于子女多,年龄小,没有劳动力,我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找户” —— 分粮少,吃不饱,还要交公粮、缴钱。这次老四背着父亲去医院的路上,父亲已不能说话,但右手还能搭力。母亲紧随其后,絮絮叨叨地说着不要出啥状况,以后一个人待在家孤单。父亲的眼泪滴落在老四的脸颊上。那一刻,我知道,即使病入膏肓,父亲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迈的母亲。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们之间无需用语言表达,那默默陪护照顾、彼此依赖的模样,就是父母爱情的最好诠释。
  父亲一生治学严谨,酷爱学习,练笔是他一生的习惯。那个时代,他是少有的文化人,也因此经常有替别人捉刀代笔的机会。小时候,为激励我们学习上进,父亲专门用毛笔和红纸写些励志的语言张贴在堂屋土墙正中。那红红的字,醒目而深刻,仿佛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努力奋斗。父亲脾气暴躁,个性使然,终生未改,但他一直在不停地反省自己。记日记是父亲几十年不间断的习惯,日记里,记录的多是他待人接物、为人修德方面的心得及内心反思。特别是父亲2011年的日记中,写到在重庆主城过春节,纠结给孙子带什么礼物的细节,每每想起就潸然泪下。
  父亲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他刚直严厉,乡间十里远近闻名,曾一度被村民以“古董”(不容易接近)戏称。其实父亲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表面刚毅,内心却十分柔软。父亲喜欢养花,他自制了很多如洒水壶、松土签等工具。只要经他的手,窗台定会生出艳丽的花朵,满屋充满春晖。父亲一生爱干净,衣服总是整齐整洁,房前屋后,也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来进了城,他仍然闲不下来,总看到他在扫地抹尘。2016年,母亲悄悄跟我说,父亲有问题了,因为一生忙碌的他,渐渐停了下来,对屋里物件摆放、衣物搁置不再敏感,渐渐无所谓了。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父亲眼里很空洞。那一刻,我的心揪得紧紧的。
  父亲还有深厚的朋友情怀。他最好的朋友孙叔叔,曾因家庭情感纠纷对生活失去信心。父亲形影不离地陪伴了他三天三夜,经过不间断地规劝,孙叔叔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在父亲的帮助下,孙叔叔走出了人生低谷,后来还考取了成都电子通讯学院。没钱交学费,父亲提前预支两个月的工资资助其上大学,以致我们家半年没沾到荤腥。孙叔叔一直客居成都,但每年回家必亲自来看老友。在电话里得知父亲身体不行,2016年十月份孙叔叔还专门回老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父亲一生还帮助过很多人,既有侄男侄女,更有左邻右舍,尤其是住农村时,周围的困难户、五保户,他给钱给物,资助学业,解生活之困。这正应了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有舍才有得”。
  如今,父亲已经走了八年,但他的精神、他的品格,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教会我们要坚强面对生活的挫折,要重视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家风,要关爱家人,要清白做人、踏实做事。他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父亲,我们会永远怀念您。您的大爱,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世代相传。
发布日期: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