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年画乡里果飘香 四川绵竹老兵“画”出致富新图景
文章字数:1,398

□周韵 牟文 雷佳琪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近段时间,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云度澜山”家庭农场种植的黄桃即将成熟,饱满的果实压弯枝条、果香四溢。农场主、退伍老兵李拥民正仔细地检查每株果树的生长情况,他那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们农场进行了产业结构再升级,除了扩大黄桃种植规模,还引进了无花果,同时把200亩油菜田改造成了牡丹观光园。”家庭农场既是李拥民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的实践答卷,也是他返乡创业的梦想舞台。
军装换“农装” 返乡投身“新战场”
1993年,李拥民应征入伍,三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他坚韧踏实的品格。退伍后,他先后从事过销售、管理等工作,还曾远赴非洲参与企业管理。多年的职场历练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让他逐渐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些年虽然在外打拼,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2017年,看到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李拥民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20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李拥民在棚花村流转90亩土地,开始绣球和月季的规模化种植。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由于种植技术不成熟和销售渠道不畅,首批花卉成活率仅50%,滞销的鲜花堆积如山,前期投入大部分打了水漂。
意识到自己不能当“甩手掌柜”后,李拥民彻底改变了经营思路。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亲自抓田间管理,同时开拓订单销售渠道,将花卉销往成都、上海等大城市。2023年,他的花卉销量突破20万盆,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
作为致富带头人,李拥民积极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在种植基地工作多年的袁德举就是受益者之一。“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务工方便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袁德举说。
近年来,棚花村立足花卉种植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周边村民陆续办起农家乐和民宿,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兵”心化农情 擘画乡村“新蓝图”
面对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李拥民在2022年主动转型,创立“云度澜山”家庭农场。通过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率先引进彩色油菜花种植,打造观赏基地,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油菜花节。同时,培育绣球、月季等上百个花卉品种,形成四季赏花格局,以“花卉+”模式推动农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24年第一季度,棚花村乡村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累计接待赏花游客10万人次。火爆的旅游市场不仅带旺了本地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更吸引了众多民宿业主、创业者等“新村民”入驻,多元业态持续提升棚花村的旅游品牌影响力。
今年4月,在棚花村“云度澜山”五彩花田,百亩牡丹竞相绽放,炽烈的红、娇羞的粉、纯净的白交织成梦幻花海,游客们悠然穿行其间,尽享春日独有的浪漫气息。面对油菜花观赏同质化的市场困局,2024年底,李拥民果断实施产业升级,将传统油菜花田改造成牡丹芍药特色园区,以差异化景观重塑“花经济”品牌魅力。
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李拥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九龙镇镇、村的支持下,他出资700万元建成“五彩澜山”农业综合体,将通过“新农人”孵化、农产品展示销售、旅游接待等方式,进一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带动当地旅游持续升温。
“乡村振兴必须创新突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李拥民说,他将把已引进的新品种草莓种植园和观光奶牛牧场建设好,同时在市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规划打造绵竹首个农业生态主题公园,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既提升经济效益,又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发布日期: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