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外卖行业的转型阵痛与新生
文章字数:3,260

□本报记者 何嘉 实习记者 秦智城 周钰 文/图
2008年,中国第一笔线上外卖诞生。至2025年,这个行业已彻底重构餐饮业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占网民总数约五成;中国饭店协会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占餐饮收入比重升至22.6%,平均每日外卖消费近33亿元,线上营销已成为餐饮企业核心盈利渠道。
价格战演进:从平台角力到补贴狂飙
今年备受关注的“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外卖价格战并非突发,而是从骑手争夺升级为三大平台正面交锋的“内卷式竞争”。
2月11日,电商巨头京东宣布入局外卖,给占据七成市场份额的美团及三成份额的饿了么带来了不小压力。4月11日,京东上线“百亿补贴”,订单量随即猛增,从4月15日的500万单飙升至6月1日的2500万单;4月30日,饿了么跟进“百亿补贴”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阿里同步升级“淘宝闪购”入局即时零售,饿了么随后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彼时,美团暂未有任何动作。
“618”期间,京东外卖日订单破2500万单;6月23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超6000万单。7月2日,淘宝闪购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7月5日冲单9000万至1亿单,美团迅速防守。
7月5日,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一触即发。7月12日“超级星期六”,三大平台单日总订单破2.3亿单,其中美团即时零售达1.5亿单;7月28日,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连续两周末日订单超9000万单,逼近美团7月上亿水平,战局仍未分胜负。
商家:订单激增难掩利润之痛
价格战下,商家成了平台博弈的“棋子”。记者通过比较发现,同一品牌商品经优惠后,美团最终价7.6元、京东10.6元、淘宝12.6元,美团优惠力度最大,但商家利润却被严重压缩。
一位商家坦言,外卖大战虽让订单量激增,每单利润却很低。为了获得平台“流量”,他们不得不参与大力度优惠活动,因为优惠力度大,平台排名加分就多,店铺位置也更靠前;如果优惠少甚至不优惠,平台便会减少推荐,甚至不再推荐。
价格战是否让外卖订单增长的同时,堂食客流却在下滑?这位商家提到,有老顾客反馈说“在店里充值的会员,算下来竟不如外卖划算”。一边是高额装修成本,一边是外卖补贴力度过大、价格远低于堂食,这严重影响了堂食生意。“还不如做个纯外卖店,关掉外卖活动,只参与免配送费的活动。”他表示,如今愈发确信,对非连锁品牌的小店而言,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另一位商家表示,自己正准备参与活动,打算在保证味道的前提下减少分量,“毕竟本就不赚钱,总不能一直赔本赚吆喝”。可跟着平台做活动赚不到钱,不做活动没人来堂食,甚至老顾客都会点了外卖到店里吃。“每天一大早起来备菜,忙到半夜才收摊,结果堂食冷冷清清,外卖订单还被层层抽成,一份外卖的利润,甚至没骑手挣得多。”该商家无奈地说,更气人的是,有些只付了几块钱的顾客,还嫌商家给的东西少。
还有商家举了个具体例子:一杯原价15元的拿铁,外卖打包费1元,商家给顾客的活动补贴达9.2元,顾客实际只需支付6.8元。可平台要抽佣金1.04元(抽成比例5.8%,保底1.04元),加上3.15元的配送服务费,最终商家预计到手仅2.61元。这样算下来,其实是亏损的。
消费者:优惠之外更重品质
消费者苟先生习惯使用美团。当被问及是否通过外卖下单领取优惠再到店自取时,他称其会直接点单消费,不会特意去“薅羊毛”。
不过他发现,部分平台商品价格高于门店,以蜜雪冰城为例,其在平台上的价格通常比店面贵1-2元。同时,对于价格战,苟先生表示不会因为补贴而增加点外卖的频率,并明确表示“价格非首要因素,更看重品质”。“食物要让人吃得放心,如果价格便宜但原材料不透明,自己是不敢点的。”苟先生认为,现今外卖平台上的商家情况参差不齐。有堂食的店面,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会稍微好一些;而那些只做外卖、没有堂食的商家,其提供的餐品卫生状况难以保证,无法确定是否卫生、吃了会不会拉肚子。因此,他建议平台在卫生状况方面加强监管。
消费者孔女士表示,自己一直有做饭的习惯,但自从三大外卖平台开启“价格战”后,点外卖的频率明显增加。她观察到,以往仅有不设堂食的外卖专门店优惠力度较大,如今不少知名连锁品牌也加入了促销阵营,“15减11”“20减12”等优惠券随处可见。“感觉不薅羊毛就亏了。”孔女士笑着说,为了不浪费大额优惠券,她甚至会在周末优惠力度最大的时候,提前点好下周的午饭。
在平台选择上,孔女士透露,以前自己很少点外卖,即便偶尔点也只使用美团,因为觉得该平台商家更多、配送速度更快。而现在,她使用闪购的频率更高,原因是其优惠力度更大。不过她也提到,现在闪购的配送速度越来越慢了,“以前最晚1个小时就能送达,现在有时候要等2个小时。”
此外,孔女士还遇到过一些店家“套路”,部分商家用大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但实际上外卖价格并不比堂食便宜多少。她举例说,之前在一家连锁品牌店点餐,平台显示当天优惠额度达“20减18”,但她打开该商家的小程序后发现,同样一份套餐,外卖价格比堂食贵了8元,算下来实际优惠并不多。
骑手:单量增长与压力并存
骑手是价格战的直接参与者,在饿了么骑手但先生看来,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实在的好处” —— 外卖更便宜了;而对骑手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单量的短期增加。“这段时间订单确实多了些,尤其是参与价格战的平台,单量涨幅比较明显。”
配送费与收入直接挂钩,这也是骑手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但先生表示,目前配送费并未因单量增加而降低,“‘多劳多得’还是主流,没出现‘量增价跌’的情况”。除了配送费,但先生透露,他们更关注平台的活动奖励。“7月份美团的活动力度最大,老骑手跑得厉害的,一个月光活动奖励就能拿到七八千块;对于新骑手,活动门槛相对较低,也能拿到两三千块的奖励,不算难。”他也表示,高额奖励背后是高强度的付出。“要拿最高奖励,比如每天65单的目标,算下来得跑10个小时,新手基本达不到。”他说,多数骑手日常跑六七个小时,能完成40单到50单,这属于行业平均水平。
由于有为三大平台做骑手的经历,但先生介绍了不同平台的工作体验。在他看来,美团配送时间给得最长、路线规划也合理、超时情况少,超时扣款也只扣30%到50%,对骑手最友好;饿了么的考核标准适中,超时罚款不算高,骑手普遍能接受;京东早期的体验较差,源于刚上线时系统不完善,定位偏差且导航容易出错,容易走错地方,带来配送困扰。
对于行业未来,但先生坦言,单量是否持续增长还不好说。“价格战总有缓和的时候,现在大家都在搞活动,单量上去了,但我觉得后续可能还是会回落。”他和其他从业经验丰富的骑手也普遍认为,随着价格战降温,单量大概率会回归常态。不过他也表示,只要“多劳多得”的规则不变,骑手们就愿意付出,“毕竟干这行,靠的就是勤快”。
转型:从“流量争夺”到“生态重构”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淘宝闪购(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为争夺用户纷纷发放大额外卖红包。这股营销热潮下,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0元购”订单。如茶百道原价15元的中杯茉莉奶绿仅需支付0.01元,更有人像囤积粮食般将数十杯免费饮品塞满冰箱。
然而,这场“免费盛宴”背后暗藏隐忧:无人及时领取的免费冰激凌、奶茶最终被扔进垃圾桶;部分餐饮店因订单暴增却遭遇骑手运力不足,大量餐食新鲜出炉后只能白白浪费;更让商家头疼的是,外卖大战虽带来订单量激增,退款单也同步攀升,每日产生的餐损成本全由商家自行承担,长此以往已成为不小的经营负担。
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合法竞争。然而,后续各平台在补贴大战中仍不断加码,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来实现长期盈利,也致使商家利润被压缩、市场价格体系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产生。
8月1日,三大平台集体承诺:美团明确“不以显著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保障商家定价权;淘宝闪购与饿了么“不做大规模‘0元购’等非理性促销活动”,合理规划补贴;京东“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0元购’等恶性补贴,不制造市场泡沫”。
价格战的硝烟渐散,外卖行业正从“流量争夺”向“生态重构”转型,如何平衡平台、商家、骑手与消费者利益,成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发布日期: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