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以“绣花之功”推动绵阳北川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跨越
文章字数:1,397

  □杨国华 唐舒琪 本报记者 吕婕 文/图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正以“绣花”般的精细治理,推动“文明城市”称号向深层“城市文明”肌理蜕变。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生温度,到智慧城管的治理精度,从全民参与的文明广度,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厚度,这座城市正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绣”进街头巷尾的每一处细节。
   民意“点单”:城市更新装满“民生获得感”
  “以前一天最多下楼两次,现在电梯一按就能出门散步,这日子越过越有劲!”家住永昌镇安昌片区老旧小区顶楼的李奶奶,道出了北川城市更新的民生底色。
  在北川,城市更新从来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群众“点单”、政府“接单”。通过居民议事会,当地累计收集小区改造意见建议1200余条,将“加装电梯”“增建停车位”等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列为优先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川已完成105部电梯加装,今年还将新增15部;2023年以来,新增机动车停车位465个、非机动车停车位402个、潮汐车位200余个,同步完善道路标线1.2万余平方米,城区停车难问题大幅缓解。
  “静态绿化带变动态休闲公园”的变化更让市民点赞。如今,北川已建成24个“美、小、巧、特”的公园绿地,实现“100米见绿、200米入园”。尔玛园突出羌族民俗、梦园四季有花,这些口袋公园不仅有健身器材,更融入碉楼等羌族元素,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空间”。
  智慧赋能:城市治理跑出“高效加速度”
  “青片路有摊贩占道,请3号巡逻组处置。”上午9时,北川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大屏上的预警信息刚弹出,不到10分钟,执法人员已到场引导。这套集成了5G、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已办理城市管理案件58件,通过“系统终端+一线执法”模式,让市容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
  智慧化不仅体现在治理端,更渗透在服务端。在该县政务服务中心,“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实现“一窗通办”,张先生感慨:“以前跑四五个部门,现在10分钟搞定。”目前,北川143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材料减免率超51%,审批时限缩短96.17%,2024年已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办理业务6430件次。
  从智能信号灯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30%,到“共享辅具小屋”扫码即取,从电网故障实时推送抢修进度,到“云上北川”AI模型精准推介农特产品——科技正让北川“越变越聪明”,城市运转效率与市民生活便捷度同步提升。
   全民共建:文明底色绘出“城市精气神”
  清晨的永昌镇禹龙小区,居民们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巴拿恰步行街,商户们主动落实“门前五包”……在北川,文明已从“要求”变成“习惯”。
  这背后,是“文明积分”制度的推动。当地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市政信息报送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居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目前,永昌镇已有8000余户家庭参与,“攒积分、兑实惠、讲文明”成为新风尚。“以前觉得是被‘管’,现在才懂受益的是自己。”尔玛小区的张阿姨用80积分兑换了食用油后笑着说。
  文明的传承更离不开文化根脉的守护。今年6月,《北川羌族自治县城市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经县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通过走访20余个羌寨、召开8场专家论证会、吸纳200余条群众意见,将历史建筑、羌寨景观等纳入法治化保护,让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传承。
  从“创城”时的集中攻坚,到“守城”时的常态长效,北川正以“绣花之功”让文明从“城市荣誉”沉淀为“市民素养”。未来,北川将以更高标准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文明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让幸福成为市民最真切的感受,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北川样本”。
发布日期: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