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重庆丰都:农民工最温暖的港湾
—— 解码农民工入会从“试点”为“常态”实现服务“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
文章字数:2,633
    丰都县总工会看望慰问外出务工农民工

    丰都县总工会为农民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

  1500公里外的杭州建筑工地上,小雨的父亲李师傅刚结束早班。他掏出手机,点开“丰都工会”服务号,查看工会推送的防暑降温提示。“加入工会后,感觉有了依靠。上次工伤维权,就是工会帮忙请的律师。”李师傅感慨道。
  清晨,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教室里,12岁的小雨正和同学们一起上绘画课。她的父母在浙江打工,过去暑假只能独自在家,如今有了互助会,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里有老师教我们画画、唱歌,还能认识新朋友。”小雨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是丰都县创新探索农民工输出地入会工作的缩影。
  作为三峡库区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丰都县积极创新探索农民工输出地入会机制,通过党建统领、精准服务、权益保障等举措,让分散在外的农民工有了“娘家”,有效构建起“输出地+输入地”双向联动的工会服务网络,切实为农民工撑起“权益保护伞”。
   破题:从“入会难”到“有娘家”
  刚到上班时间,丰都县双龙镇的农民工服务中心便热闹起来。这天是农民工集中入会的日子,泥瓦工张大哥起了个大早,高高兴兴来到服务中心。“在工地干了20多年,今天终于找到家了。”他拿着崭新的工会会员证说道。
  这一幕发生在2021年7月丰都县启动农民工输出地入会试点的第一天。
  丰都县总人口约78万,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26.5万,占全县户籍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长期以来,这些“流动大军”面临着“企业无工会、务工无保障”的困境。“我们做过调研,90%的农民工希望加入工会,但在输入地根本找不到门路。”丰都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回忆道。按照传统模式,农民工应在务工地入会,但现实是:私营企业建会率不足30%。
  转折发生在2021年初。在重庆市总工会的指导下,丰都县率先在双龙镇、栗子乡开展农民工输出地入会试点。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工会组织模式的局限,为农民工权益保障开辟了新路径。
  “我们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总工会协调指导、乡镇主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丰都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几年来,通过县总工会自有资金,以及市总工会的资金支持,为全县推进农民工输出地入会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了解,在试点的双龙镇,镇党委书记带队,数十名干部包村入户,用一个月时间摸清了全镇农民工的务工地点、从事行业、技能特长等信息。令人惊喜的是,仅双龙镇就有2280名农民工踊跃入会,远超预期。“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工会就是收会费的。”双龙镇工会干事记得,他曾连续一周蹲守在建筑工地,用真实案例向工友们解释:加入工会可以享受医疗互助、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服务。
  创新:党建统领下的“五大机制”
  在丰都县高家镇汶溪社区的老年食堂里,75岁的张婆婆正和邻居们享用着热气腾腾的午餐。“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现在社区食堂饭菜便宜又营养,他们也能安心工作了。”张婆婆的话道出了丰都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
  “我们的探索不是简单的组织形式创新,而是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构建。”丰都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坚持以党建为纽带,积极打出“组合拳”,通过五大创新机制,持续推动农民工入会从“试点”变为“常态”,实现了农民工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 党建带工建,织密组织网络。全县30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农民工分工会,形成“县总工会—乡镇工会—村社工会小组”三级体系。在农民工集中的重庆、成都、上海等地建立商会和工会联络站,实现“输出地建会、输入地服务”。
  —— 政策清单化,算好“三本账”。梳理“16项普惠政策+6项农民工专属政策”,制作“入会口袋书”。通过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激发入会热情。
  —— 服务精准化,解决“急难愁盼”。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怀和服务,逐步将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到农民工。
  —— 维权联动化,撑起“保护伞”。创新“工会主代、人社主办、司法主援、法院主审”四主维权机制,组建15人律师团队,积极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调解劳动争议,挽回经济损失。
  —— 互助常态化,共筑“暖心巢”。全县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41个、老年食堂338个,覆盖留守儿童7300余人、老年人9万余人。三建乡设立“崇德基金”100万元,专项帮扶“一老一小一困”群体。
  成效:从“散而乱”到“聚而暖”
  “以前打工受了委屈没人管,现在工会有律师帮我们维权,还有体检和慰问,心里踏实多了!”在福建务工的丰都籍农民工李强说。
  通过工会纽带,农民工与家乡联系更紧密。流动党员党委、异地商会等平台吸引了一个又一个返乡投资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农民工工会通过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评选“最美农民工”等典型,让农民工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在丰都,农民工获得感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党群关系更加紧密……“经过持续探索,我县农民工输出地入会工作实现了从试点到全域、从探索到规范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多重效应。”丰都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以说,丰都农民工输出地入会模式实现了农民工“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家”,是新时代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农民工权益保障提供了新范式:党建统领是根本——将工会工作嵌入党建体系,确保政策有支撑、落实有力度;需求导向是关键——从维权到互助,从就业到养老,精准对接农民工全生命周期需求;机制创新是动力——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输出地与输入地协同服务网络。
  回望丰都县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变化确实令人欣喜:一个个农民工找到了组织,一个个维权案件得到妥善解决,一个个助老扶幼项目落地生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工会干部奔走的身影,是农民工脸上的笑容,是千家万户更加安稳的生活。
   采写手记:
  夜幕降临,丰都县总工会的会议室依然亮着灯。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第二天要寄出的暖心包裹——每个里面都装着防暑药品、维权手册和家乡特产。“这些要发到重庆、成都和上海的农民工工会联络站,让工友们感受到‘娘家’的牵挂。”一位工会干部说。
  如今,丰都县正在谋划新一轮改革:在农民工集中城市建立更多服务站点,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工会+商会+党组织”联动机制。站在新的起点上,这片土地上的实践仍在继续,它告诉我们: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再远的距离也隔不断温暖,再难的改革也能找到出路。
  长江水奔腾不息,就像那些离乡打拼的建设者,他们或许散如繁星,但有了“娘家”的纽带,就永远与故乡血脉相连。丰都县的探索证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工会组织完全可以成为农民工最坚实的依靠,最温暖的港湾。
  特约记者 何军林
发布日期: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