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以语文之舟 渡人文之境
文章字数:2,635


周洪玉
核心提示:
处于教育现代化转轨期的中学语文承担着语言建构和精神构建的任务。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视角下,本文对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培育的基本意义进行说明,并从文本深层次挖掘、情境教学设置等方面入手,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再补充八个角度,用创新的角度提出策略,改变面貌和改革评价方式,来实现重建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使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基础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基础教育发生由知识向素养的转变。中学语文作为文化继承的一个方面,除了有语言文字的教学属性之外,还有培育人文精神的责任担当。何为人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指的就是尊重生命、伸张正义、传承文化等,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文化自信的养成,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把这些内容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应该说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审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是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感情上让学生受熏陶,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敏感度、共情力等,学了《背影》就可以感受到父子情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二是提高审美水平。在欣赏好的作品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美感,在美术欣赏中提升美育素质,并且培养一定的道德感,做出正确的决定。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本优秀的语文教材就相当于一部文化巨著,它里面既蕴含着中华文明史,也蕴含着中外的不同文化。用人文熏陶的方法来解读好语文教材的文化意味,使自己的认识融汇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能够切实体会到课本中的传统民族文化气息,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研读一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们见识古人的智慧和品德,而接触到世界名著可以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交流渠道。
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能活得不乱糟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精神,学生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变化,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形成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不断改变的日趋复杂的社会,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最终回归生活和服务整个社会。”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
文本解读创新:深挖人文内涵
一是深刻解读经典。人文精神的载体是经典文篇,老师费尽心机搜集《论语》《红楼梦》等经典文篇,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作品中的文学性。如“深挖”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引发学生对礼教吞噬人性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以讲授《背影》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二是巧妙选择多元内容。语文教材呈现出来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生命哲理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人文素材。
三是助力文本比读。老师可用中外文本做对比,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外文学作品人文精神大有裨益。如研习鲁迅的作品和契诃夫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以及主要思想等方面探寻东西作品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
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问题导向课堂
一是开放式。老师的设问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欲望。比如“《祝福》一课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解读《赤壁赋》,假如你处于苏轼的人生困境之中,会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应对人生逆境?这对当下青年人有何有益的启迪与提示?……”
二是角色转换。老师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成课文人物,并表达其心声。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当一回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境教学创新:联结现实生活
一是社会问题研讨。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有责任感,在学《寂静的春天》时做生态研讨,在读《孔乙己》的时候谈公平、谈人才等,让学生们时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
二是生活化写作实践。让学生们写日记、写书信、写评论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们去完成“记一次志愿活动的经历”和“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等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创新:培育情感素养
一是朗读表演活动。诵读诗词、表演戏剧等,以声传情,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以不同的人物理解把握来感受作品内涵。如表演《雷雨》选段,在活动中感知人物情感和戏剧矛盾冲突。
二是艺术化教学。让音乐艺术、美术艺术走进语文课堂。学唱《荷塘月色》,为课文谱曲配乐,为作品配上插图,利用艺术创设加深理解。
思维培养创新:塑造批判精神
一是辩论研讨活动。开展辩论、研讨等活动,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围绕《愚公移山的现代意义》这个辩题来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对有争议的作品或现象可以开展研讨活动,让学生们养成理性思辨习惯。
二是多元文本解读。大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不要读到一个结论就停止脚步。学习《孔乙己》,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从不同方面来探讨其命运,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客观评价。
教师引领创新: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教师人格示范。老师自身要做到言传身教,孜孜以求真善美,把自我的感悟带进课堂、与学生分享读书感受、用真心打动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见解,保护他们的个性;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情境。
二是课堂文化缔造。缔造一个宽容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等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人文精神的一方净土。
实践拓展创新:延伸教育场域
一是文化实践活动。借助经典诵读、文博讲座、非遗体验,提升文化自信。参与经典诵读比赛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参加文化讲座拓展知识面,参与非遗体验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乡土调查等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到社区去做志愿者锻炼社会责任感,进行乡土调查活动增强本土认同感,将人文精神付诸实践。
评价体系创新:关注素养发展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在考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倾向。创建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阅读、写作、讨论的变化与发展等,实行人文素养发展性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培育人文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改变之前的一些教学方式与思路,让学生能够在学好语文学科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好处。这不仅需要老师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手段,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仁市大山中学)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