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服务能力“提上来” 群众拇指“竖起来”
文章字数:2,493

6月30日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樊哙镇角岭村的田埂上已印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家庭签约医生赵本秋挎着沉甸甸的医药箱,熟门熟路地来到村民肖培翠家中,准备为她做血压检测。
“以前去一次医院太不容易了,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花费不小。现在多亏了赵医生定期上门检查,我的病情改善了很多。”肖培翠感慨道。从陌生的白大褂到随叫随到的“家里人”,自担任家庭医生以来,赵本秋用五年多的时间,为角岭村的村民提供了上百次的医疗服务,写下了宣汉医改惠民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宣汉县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为核心抓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资源,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松散型”向“紧密型”深度整合,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
合理配置“拧成绳” 协同合力“聚起来”
“医共体不是简单挂块牌子,是要把全县的医疗资源拧成一股绳。”站在宣汉县总医院的挂牌前,相关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县域医疗版图介绍道。
今年2月,随着宣汉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前“宣汉县总医院”牌匾的揭开,医疗、医保、药械采购等十大管理中心同步启动,全县47家县乡级医疗机构从此有了“统一指挥部”。
何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简单说,就是打破过去“县医院自管、乡镇院自谋”各自为阵、互不牵连的松散格局,让县级医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社,形成“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的服务网络,抱团发展,合力配置,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近年来,宣汉县紧紧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围绕“1+2+N”双牵头模式,全力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的集合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在人才管理方面,宣汉县设立了“编制周转池”,调剂10个编制进行动态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充实急需紧缺人才;在财务管理上,47家成员单位的财务账本“合到一起算”,从乡镇分院收入里提取1%,再配套县级医院资金,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池”和“事业发展资金池”。
同时,该县按照“一院一策”、错位发展思路,把县人民医院做“强”、县中医院做“特”、县妇幼保健院做“精”、县残联附属医院做“专”、其他县级医院做“优”、乡镇(街道)分院做“活”,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逐步构建县域内优势互补的临床专科群。
医疗资源“沉下去” 服务能力“提上来”
如今,宣汉县不少乡镇的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而且还能享受县级医院的诊断和治疗。
6月30日上午,下沉到宣汉县樊哙镇中心卫生院接诊的宣汉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李海早早来到了镇中心卫生院办公室。做完诊前准备工作后,就有群众陆续前来问诊、买药。
“以前我们遇到一点小毛病,都要往县上跑,一出门就得大半天。”65岁的张大爷拿着开好的药单告诉笔者,他患过敏性鼻炎多年,过去四处奔波看病,“现在有县城的专家来坐诊,简直太方便了!”
“过去人员、设备短缺,医院仅能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今通过医共体建设,城里的医生来到了我们乡镇,给我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壮大了我们的医疗队伍。”樊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相平兴奋地介绍,自对口帮扶以来,该院耳鼻喉门诊诊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使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当地就医,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和奔波之苦。
“乡村群众就医不便,遇到疑难杂症,以往只能干着急。而医共体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问题。”宣汉县卫健局局长万亿介绍道,“专家到卫生院坐诊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真正地接诊开药,并针对基层卫生院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该县出台《医共体人员下沉管理服务工作方案》,组织5家县级医院分片下沉,42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驻点帮扶基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推动医疗服务从县级强到县域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目标。
数字技术“融进去” 群众拇指“竖起来”
“要是没有这无缝衔接的转诊机制,我这条命可能就保不住了!”近日,刚完成心脏康复随访的宣汉县东乡镇牛背村村民王先生,想起上月突发心梗的惊险经历,仍难掩感激之情,竖起大拇指点赞道。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正是宣汉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效运转的生动写照。
6月中旬的一天,50岁的王先生在家中突发胸闷、胸痛,家人紧急将他送往就近的东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河分院。接诊医生见其症状危急,第一时间安排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明显ST段抬高——这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
“时间就是生命!”三河分院医生立即启动紧急转诊流程:一边为王先生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吸氧以稳定生命体征,一边通过县域医疗转诊信息平台,直接连线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经过县乡医院合力抢救,王先生成功度过危险期。
而分级诊疗的故事并未结束。考虑到长期康复管理需求,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生在王先生出院前,通过信息平台填写了详细的“回转单”。这份“健康接力棒”实时传输至三河分院,三河分院定期将管理情况通过平台反馈给县人民医院,形成“上级医院救急、基层医院守常”的闭环管理。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通过信息平台打通上下联动渠道,建立“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体系。今年以来,累计上转急危重症患者1294人次,同比增加78.98%;下转康复患者4.43万人次,同比下转人数涨幅近8倍;基层诊疗量占比60.47%,同比增加3.14%,分级诊疗初显成效。
如今,宣汉县正在实施数字医共体建设项目,推动建成全过程医疗卫生数据交互体系,全面推行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已惠及群众9.07万人次,帮助患者节省检查检验费用486万元。
目前,全县已建成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医学影像检查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让数字技术融入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县级医疗资源服务。
从田埂上的家庭医生,到乡镇诊室里的县级专家,再到屏幕两端的“健康接力”,宣汉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正把“病有所医”的承诺,变成老百姓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就像肖培翠说的:“这医改春风,吹到了咱心窝里。”
张平 符艳 王小刚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