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新房“水漫金山”23.5万元损失该谁买单?
文章字数:876
  □本报记者 马工枚
  购买了新房,高高兴兴地搬进去,没想到家中水管出现漏水情况,致使刚装修好的房屋地板、定制家具被浸泡,地暖系统严重损坏。高昂的损失到底由谁买单?近日,记者从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了解到一起这样的消费案例。
  2023年11月,四川省内江市经开区消费者曹先生因家中直饮机水管破裂漏水,导致地板、定制家具被浸泡,地暖系统严重损坏,自行评估房屋损失高达23.5万元,2023年11月30日,曹先生向内江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经开区分会(以下简称:经开分会)投诉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经查该直饮机是由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建材经营部销售并提供了售后安装服务,事故原因是直饮机产品中的零件质量问题导致的,且产品在质保期内,消费者无过错,损失应由经营者全部承担,但经营者仅同意赔偿5万元,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经开分会围绕赔偿标准和赔偿金额组织多次调解,在经营者赔偿数额与消费者仍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遂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平安驿站”联动调解,并引入行业协会等专家评估损失,律师进行法律分析,媒体介入监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由经营者向曹先生一次性赔偿13万元损失。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表示 本案集中反映了商品质量致损纠纷中责任认定清晰但赔偿金额争议大的共性难题。直饮机作为耐用家电,其质量问题直接引发财产连锁损失,消费者23.5万元自行估价与经营者5万元赔偿方案差异悬殊,凸显财产损害评估标准缺失的行业痛点。消委会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专业人士评估确定13万元市场修复价,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合理方式计算损失”的规定,又破解了举证困难与定价混乱的现实困境,为财产损害赔偿类纠纷提供了典型示范价值。本案创新构建“1+N”多元解纷模式:一是建立“专家评估+律师释法+媒体监督”立体调解机制,以专业评估弥合定价分歧,以法律释明强化责任认知,以舆论监督倒逼履约;二是依托“平安驿站”平台整合行政、司法、行业资源,实现调解协议即时司法确认,破解调解效力不足难题;三是通过非诉讼程序达成高额赔偿,较诉讼程序缩减60%以上维权周期,为涉众型、大标的消费纠纷提供了高效解纷路径。
发布日期: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