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一卡走川渝”,为何要给一张卡立法?
文章字数:1,472
  □本报记者 胡斌
  2025年1月1日起,四川和重庆两地居民,可持加载交通功能的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在川渝两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纳入应用清单的两地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文化和旅游场所,可持社保卡入馆借阅、入馆参观、入馆游览;在两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实现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在两地均可持社保卡领取各种惠农惠民补贴和社会保险待遇等。
  为川渝两地居民带来这些便利的,是2024年9月下旬,重庆市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相继表决通过的《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和《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这也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自2020年开展协同立法以来,同步立项、同步审议,并同步通过、同步施行的再次实践,为推动社保卡一卡多用、跨省通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新修订的立法法增加了“区域协同立法”条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在跨区域生态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疫情联防联控、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支撑。
  《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和《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同步规定,国家或者两地确定应当使用社保卡的公共服务领域,有关部门不再发放功能重复或者类似的民生服务卡、证、电子二维码。这一规定从立法层面要求遏制发卡过多过滥的情况,避免“一人多卡,一事一卡”,且在川渝两地通用,社保卡将真正变成民生服务的“一卡通”。
  同时,在川渝协同事项作出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川渝两地的条例均明确要求推动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保费用结算、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实现跨省通用。具体的应用领域和事项将依托两地的人力社保部门进行共同编制,报两地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布。至此,川渝以法治方式强化顶层设计,固化成功经验,加强互联互通,更好地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法治化支持和保障。
  “川渝协同立法在民生领域,特别是社会建设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全程深度参与此次协同立法工作后,重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展望,川渝立法机构在常态化协作、制度化推进过程中,将进一步拓展协同范围,共同制定更多法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四川人社部门将推动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制定全省社保卡一卡通工作指导意见,并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行业用卡指导文件,完善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梳理各类线上线下用卡场景,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编制社保卡应用目录清单和川渝用卡目录清单。加强一卡通制度建设,完善一卡通应用管理、经办服务、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办法,健全社保卡制度体系。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也正在加快拓展社保卡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等民生服务领域的“一卡通”应用。以正在更换的第三代社保卡为例,该卡在原有的就医购药、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失业登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础功能上,已拓展景区购票、借阅图书、乘坐公交、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等新功能,使得社保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日均刷卡数超过200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市民更换第三代社保卡,截至2024年8月底,川渝两地共同设立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6042个,实行一站式服务,受理补换卡、激活社保卡银行账户等需求,累计提供社保卡通办服务55.57万次。针对行动不便的人群,有关部门还提供上门服务。
发布日期: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