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四川越西县和美乡村入画来
文章字数:2,775

□莫色 石博 陈坤 高明山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晨曦中,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地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和美乡村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错落有致的村舍里炊烟袅袅升起,干净整洁的街道上,顽童追逐着花鸟鱼虫,老人们晒着太阳大摆“龙门阵”。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宁静祥和、富而且美成为和美乡村的生动注脚。
越西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近年来,越西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低成本、微改造、精治理”的思路,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出了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乡土味道的高颜值美丽乡村。
突出为农而建 让共建更有干劲
在中所镇,陶家营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的田野之间。在这里,文化的力量被充分挖掘和释放。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土堡碉楼、红军途经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村“两委”在修缮保护这些古迹建筑的同时,发动当地百姓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精心打造的景区景点、民宿餐馆和精彩纷呈的文化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
结合实际,陶家营村对古堡碉楼和红军途经地进行精心的维护和包装,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艺术打卡地,来自成都、乐山、重庆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餐饮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越西县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不搞大投入和大拆大建,结合各村发展潜力和区域条件、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生态等优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群众知情大会等,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聘请专业团队,结合群众意愿,“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科学编制富有前瞻性、地域性、群众认可的乡村规划。
与此同时,按照“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原则,越西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基础设施补短等方面入手,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责任感,群众需要的、想要的特色村寨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宜居。
注重空间融合 让共治更加有效
走进南箐镇河坎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和石头堆砌的房屋显得传统而朴素,房前屋后的核桃树和大大小小的果蔬菜园让全村充满勃勃生机。平坦整洁、纵横交错的入户路、入组路将家家户户紧密地联系在一张巨大而又无形的网格内,自然环境和村落建设的完美融合,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让乡村环境也得到了美化。
除此以外,依托红色爱国文化、南丝商旅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多重融合,河坎村积极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合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对村庄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升级,全村齐心协力打造一道道兼具创意、特色和亮点的和美乡村风景线,让各种文化生态进行有机相融交汇,顺利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太阳能,厕所厨房经过统一改造提升,又干净又卫生,大家在院子里也种植了赏心悦目的绿植和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住在这样的地方,心情好。”河坎村村民沈子尔哈木说。
留住乡愁是越西建设和美乡村的核心理念。在建设中,越西县坚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肌理,不搞大投入、不搞“形象工程”,避免折腾“翻烧饼”,努力实现乡村活动、文化、绿化三个空间有机融合、整体提升,促进乡村提“颜值”、增“底色”、升“品质”。
抓好产业带动 让共享更可持续
近年来,大瑞镇的瑞城村以其独特的产业魅力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摇身一变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新风尚的引领者之一。立足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村“两委”积极谋划,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瑞城村的苹果、白酒、蔬菜等农产品逐渐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村里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平台,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乡村旅游方面,瑞城村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土城古寨、字库塔、嶲州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地道美食、欣赏乡村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近年来,越西县围绕乡村有业态、有活干、有钱赚目标,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面上发展带动点上突破,全方位壮大富民产业,打造共同富裕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越西县深入挖掘“20益夏天”和民族文化两个最大卖点和最靓底色,加快百里“越西画廊”建设,打造欢乐田园、普雄梯田、猫儿山等可游可玩可憩的网红打卡地,举办火把节、农事节庆、民俗音乐、乡村美食等活动,实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在全域全时旅游带动下,越来越多群众分享到旅游带来的红利,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培育农创商品、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业态发展主流,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向美好生活转变。
坚持党建引领 让美丽更长久
和美乡村建设,党建引领是关键。一直以来,越西县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一体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等有形有效的载体,把政策倾向、发展方向与群众意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为乡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党建引领下,一项项务实举措应运而生。
—— 注重内外兼修。按照“村庄景点化、乡镇景观化、全域景区化”,一体提升村寨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出台《越西县城乡风貌导则》,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性开展“十乱”整治,清理残垣断壁、平整凹凸不平、推动杆线序化等,推动主体风貌美丽宜居;深入开展“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全国移风易俗试点县建设,加强各类特殊人群的关爱救助,弘扬爱美尚美、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先建参与机制、后建项目工程,创新投入机制,采用“政府补贴+群众自筹”模式,支持群众参与意愿高、投工投劳意愿足的村寨和农户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等项目,引导农民群众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有效防止大包大揽、养懒汉、养看客;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发展。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砥砺奋进中,越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让乡村从“美而不富”变成了“富而且美”。接下来,越西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心、用情、用力,让乡村的美丽与活力永续长存。
(越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发布日期: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