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协奏“椒享悦” 唱好“双城记”
文章字数:2,146
11月13日,央视《天府粮仓》纪录片第3集《宝库》,报道了广安青花椒的“鲜麻清香”。
生长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的一颗颗青花椒,不仅是该区越擦越亮的金字招牌,也是当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致富密钥,还是助力该区扩大成渝地区“朋友圈”的“明星产品”。
专家支招 助农增收
12月2日上午8点,位于观塘镇八里村的青花椒基地里,张珍在内的11位农户正在为青花椒树“断尖”。
所谓“断尖”,就是掐掉芽尖,有助于花芽分化,增加花椒产量。
从立冬开始,青花椒树正式进入过冬期。施肥、除草、“断尖”……张珍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确保青花椒树“平安”过冬,来年有个好收成。看着连片的青花椒树,张珍乐呵呵地说:“我这个‘田保姆’还不错!”
不过,张珍也有烦心事。去年夏天,青花椒树成片枯死,她当时急坏了。浇水、施肥、管护一样没落下,到底为啥呢?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龚伟一行上门支招,化解种植难题。经过实地勘探,龚伟发现,部分青花椒树枯死属于正常情况,是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使然,只要换种一批新树即可。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一味追求提高产量,加速了青花椒树的枯死,而通过管护上的调整,能够实现提高产量和延长寿命的平衡,避免青花椒树“英年早逝”。
张珍终于放下心来。同时,她也意识到,虽然自己当了八九年的“田保姆”,但是还有知识盲区。这以后,几乎每一次技术培训,她都抽时间参加,学到了不少种植管护技术。在平时的管护过程中,遇到问题,她也第一时间向基地管理人员反映,基地汇总后请教相关技术专家,促进问题解决。
在基地里务工,一年收入有多少?张珍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天50元,一个月就有1000多元。比单纯在家务农挣得多,又能照顾家里,我很满意。”
像张珍一样,在基地务工的农民还有很多。现在,广安青花椒辐射面积10万亩,带动周边3500名群众就业,椒农户均年增收1.2万元。
骨干拜师 科技引领
12月2日上午10点半,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内,发展部部长黄鸿轩正和其余4名技术骨干一起,共同探讨花椒啤酒生产、花椒专利保护等技术问题。
“在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的帮助下,我们攻克了培育无刺青花椒新品种、研发花椒啤酒、种植花椒菌等一道道技术难题。”黄鸿轩笑称,四川农业大学团队是他们技术上的“恩师”,自2006年结缘以来,团队一直为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品种——广安无刺青花椒,没有一根刺,徒手就能采摘,减少了青花椒管护、采摘等环节的难度,还具有果穗大、单枝果穗多等特点。目前,前锋区正在进行无刺青花椒换种,力求年底实现换种1000亩,到2025年实现7171亩换种,不断提升广安青花椒品质。
现在,青花椒产业已经延伸出啤酒、茶叶、洗护、食品等多个门类,开发出了27项专利技术。黄鸿轩介绍,今年公司打算新建1条花椒啤酒生产线,届时将进一步完善青花椒产业链条。近期,四川农业大学团队还将再次来到前锋,开展技术培训,并为花椒啤酒投产献智献策。
近年来,前锋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相继从成渝地区引入潮汐苗床、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潮汐苗床可以实时观察花椒苗生长情况,手机上一键实现浇水、打开膜布等功能,更加方便高效。水肥一体化则可以自动施洒叶面肥、帮助抗旱保苗,减少人工成本。
不仅如此,前锋区还组织技术骨干分赴成都、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的飞防植保技术和孵化运营模式,进一步提高青花椒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与运营水平,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多方努力及科技引领下,虽然今年高温干旱天气较多,但广安青花椒产量未受影响,源源不断销往成都、重庆市场,品质得到两地市场充分认可。
成果转化 协同发展
“在花椒产业发展上,重庆江津区跟我们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长处,更需要互通有无,交流互鉴。”12月2日下午3点,在前锋区教科体局,工作人员何倩向笔者展示今年两地交流的照片和视频。
今年3月,在江津区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业务培训会上,前锋区系统学习了重庆市级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带来的精彩授课,包括成果转化的难点及破局、专利运营及成果转化的实物探索等先进经验,为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答疑解惑。
今年7月,在江津—广安协同创新农业技术交流活动中,前锋区深入学习交流了江津区的先进经验,并展示了前锋区“无刺青花椒”“花椒菌”“花椒啤酒”等优秀科技成果,促进该区成果在江津区应用推广,有利于两地共同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前锋区与江津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两地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津区花椒产业起步早、规模大、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布局合理。前锋区成功选育无刺青花椒、培养花椒菌、研发青花椒啤酒等新产品20余项,广安青花椒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两地花椒产业发展各有千秋。
今年以来,前锋区与江津区建立了青花椒技术成果转移对接机制,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2次;开展科普活动月、科技下乡、青花椒种养技术培训等科普宣传及技术培训4场,惠及群众1500人次。
未来,两地将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共用、成果转化共推、科技企业共育、创新环境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出“1+1��2”的作用,促进两地花椒产业协同发展。
沈仁平 陈佳 姜曦悦
生长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的一颗颗青花椒,不仅是该区越擦越亮的金字招牌,也是当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致富密钥,还是助力该区扩大成渝地区“朋友圈”的“明星产品”。
专家支招 助农增收
12月2日上午8点,位于观塘镇八里村的青花椒基地里,张珍在内的11位农户正在为青花椒树“断尖”。
所谓“断尖”,就是掐掉芽尖,有助于花芽分化,增加花椒产量。
从立冬开始,青花椒树正式进入过冬期。施肥、除草、“断尖”……张珍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确保青花椒树“平安”过冬,来年有个好收成。看着连片的青花椒树,张珍乐呵呵地说:“我这个‘田保姆’还不错!”
不过,张珍也有烦心事。去年夏天,青花椒树成片枯死,她当时急坏了。浇水、施肥、管护一样没落下,到底为啥呢?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龚伟一行上门支招,化解种植难题。经过实地勘探,龚伟发现,部分青花椒树枯死属于正常情况,是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使然,只要换种一批新树即可。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一味追求提高产量,加速了青花椒树的枯死,而通过管护上的调整,能够实现提高产量和延长寿命的平衡,避免青花椒树“英年早逝”。
张珍终于放下心来。同时,她也意识到,虽然自己当了八九年的“田保姆”,但是还有知识盲区。这以后,几乎每一次技术培训,她都抽时间参加,学到了不少种植管护技术。在平时的管护过程中,遇到问题,她也第一时间向基地管理人员反映,基地汇总后请教相关技术专家,促进问题解决。
在基地里务工,一年收入有多少?张珍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天50元,一个月就有1000多元。比单纯在家务农挣得多,又能照顾家里,我很满意。”
像张珍一样,在基地务工的农民还有很多。现在,广安青花椒辐射面积10万亩,带动周边3500名群众就业,椒农户均年增收1.2万元。
骨干拜师 科技引领
12月2日上午10点半,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内,发展部部长黄鸿轩正和其余4名技术骨干一起,共同探讨花椒啤酒生产、花椒专利保护等技术问题。
“在四川农业大学团队的帮助下,我们攻克了培育无刺青花椒新品种、研发花椒啤酒、种植花椒菌等一道道技术难题。”黄鸿轩笑称,四川农业大学团队是他们技术上的“恩师”,自2006年结缘以来,团队一直为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品种——广安无刺青花椒,没有一根刺,徒手就能采摘,减少了青花椒管护、采摘等环节的难度,还具有果穗大、单枝果穗多等特点。目前,前锋区正在进行无刺青花椒换种,力求年底实现换种1000亩,到2025年实现7171亩换种,不断提升广安青花椒品质。
现在,青花椒产业已经延伸出啤酒、茶叶、洗护、食品等多个门类,开发出了27项专利技术。黄鸿轩介绍,今年公司打算新建1条花椒啤酒生产线,届时将进一步完善青花椒产业链条。近期,四川农业大学团队还将再次来到前锋,开展技术培训,并为花椒啤酒投产献智献策。
近年来,前锋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相继从成渝地区引入潮汐苗床、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潮汐苗床可以实时观察花椒苗生长情况,手机上一键实现浇水、打开膜布等功能,更加方便高效。水肥一体化则可以自动施洒叶面肥、帮助抗旱保苗,减少人工成本。
不仅如此,前锋区还组织技术骨干分赴成都、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的飞防植保技术和孵化运营模式,进一步提高青花椒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与运营水平,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多方努力及科技引领下,虽然今年高温干旱天气较多,但广安青花椒产量未受影响,源源不断销往成都、重庆市场,品质得到两地市场充分认可。
成果转化 协同发展
“在花椒产业发展上,重庆江津区跟我们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长处,更需要互通有无,交流互鉴。”12月2日下午3点,在前锋区教科体局,工作人员何倩向笔者展示今年两地交流的照片和视频。
今年3月,在江津区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业务培训会上,前锋区系统学习了重庆市级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带来的精彩授课,包括成果转化的难点及破局、专利运营及成果转化的实物探索等先进经验,为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答疑解惑。
今年7月,在江津—广安协同创新农业技术交流活动中,前锋区深入学习交流了江津区的先进经验,并展示了前锋区“无刺青花椒”“花椒菌”“花椒啤酒”等优秀科技成果,促进该区成果在江津区应用推广,有利于两地共同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前锋区与江津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两地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津区花椒产业起步早、规模大、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布局合理。前锋区成功选育无刺青花椒、培养花椒菌、研发青花椒啤酒等新产品20余项,广安青花椒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两地花椒产业发展各有千秋。
今年以来,前锋区与江津区建立了青花椒技术成果转移对接机制,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2次;开展科普活动月、科技下乡、青花椒种养技术培训等科普宣传及技术培训4场,惠及群众1500人次。
未来,两地将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共用、成果转化共推、科技企业共育、创新环境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出“1+1��2”的作用,促进两地花椒产业协同发展。
沈仁平 陈佳 姜曦悦
发布日期: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