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壶老酒
文章字数:1,642
范海钟(四川)
每当我想起家乡的非遗老酒——凤和黄酒,眼前就浮现出它晶莹剔透的酒体,一种馥郁的芬芳薅刨出我记忆深处许多动人的故事。这壶老酒饱经历史风霜,就如同我半百人生道路上的精神食粮,蓦然回首,陈香扑鼻回味悠长。
太保山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的一座名山,山势磅礴、巍峨峻峭,潺潺流动的溪流泉水,就像一位老者在轻言细语诉说一段何氏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醪糟变黄汤的传说。故事余音绕心,耐人寻味,就如同百姓口碑里的史记,深深激发了几代人的拼搏精神。
太保山人喜欢“煮醪糟”且习俗已久。以前,每逢老人做寿、添人进口等喜事,特别是过大年,家家户户都要蒸醪糟,以备给客人“过早”“打幺台”“打下幺台”,或“二道夜饭”做醪糟面疙瘩、“打醪糟鸡蛋”之用。红白喜事的酒桌席上还可以用醪糟代替酒。醪糟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属于温补食品,具有补充营养、养颜、去异味等效。四川的乡村,都有娘家给女儿送“月米”的习俗。箩篼挑子一头装有用红布或红纸盖着的醪糟缸缸,一头装有谷子、鸡蛋、核桃和小孩穿的花鞋、花布衣服,两个箩筐晃悠晃悠地“招摇过市”,娘家人就很有面子。久而久之,煮醪糟也就成了家家户户暗自较劲的本领——“哪家的醪糟浮子(水分)多,吃到巴缸缸都是甜的”“哪家的醪糟烂糟,醒(酸)得快”,院子里的人心中都有数。太保山何氏是有名的大户人家,煮醪糟自有独门绝技,“何家醪糟香几塆,大家夸赞是神汤”的口语将何氏醪糟的声名远播。
相传,宋朝神宗熙宁年间,太保山下的何氏三兄弟相继中进士,有的还位列“三公”。何氏用家传秘籍煮了一缸上等糯米醪糟,趁三儿子进京赴任之机,想让神宗品尝天府之国的特产。谁知醪糟经过两千多里的颠簸,又时过两月,一沱一沱的醪糟竟然变成了清汤寡水的黄汤!哥哥何金已官至左仆射,只好由他跪呈原委。神宗闻后品尝大喜,直呼“黄汤好酒!”就是神宗这一句“黄汤好酒”,把一碗醪糟泼洒天下人间的酒杯中,众多迁客骚人把酒言语也就成了千古名句;物竞天择,醪糟经过酯化反应成了“黄汤”,老百姓也称它为“太保山神酿”,百姓一个普通的称谓,垫高了太保山的高度,让许许多多的人仰望。
煮醪糟不仅要技巧,也需要优质的原料。太保山何氏煮的醪糟确实与其他人煮的不一样。何氏醪糟的水用的是太保山滴水崖的泉水,清冽甘甜;糯米用的是当地的早稻糯谷出壳的,嫩香绵软;曲药除大麦芽外,还有近百味的中草药。何永庆从记事起,就知道祖祖辈辈都会酿稠稠的、黏黏的、黄糊糊的、甜甜的、酒味十足的“黄汤”。当时,村里凡有坐月子送“月米”,都要请他母亲帮忙煮醪,逢年过节何母也会自制三四斤糯米的“黄汤”欢度节日。一碗“黄汤”名震山里山外,1980年何家第 24代嫡孙凤和乡何永庆与第一任厂长洪全炳创办了凤和乡安凤黄酒厂。
回想当年,白手起家建厂房举步维艰,但梦想在改革的春风雨露的滋润下,就像一棵拔地生长的树,伸向高远的蓝天。没有砖瓦,就自己当泥瓦匠;没有煤炭烧窑,谷草麦草就是燃料;好水出好酒,酿黄酒当然要用何太保家当年用的滴水崖的水。流水潺潺,古井依然清澈见底。没有运输水车,就一担一担地挑滴水崖的水,长长的挑水队活像一条太保山下的长龙,汗水淋湿了一条蜿蜒崎岖却通往理想的小道。酿酒发酵的关键又是曲药。黄酒的曲药要用太保山的野枸杞、万年山的兔儿风、百福寺的马鞭梢和大山土等,每一种曲药都是他们跋山涉水亲手去采挖。不难想象,高高的太保山上,满坡都是憧憧的采药人影,活像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描绘了一幅靓丽的山水画卷。
煮黄酒还有季节的要求,立冬到春分才能制酒,糯米要用本地八月的早稻糯谷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技术。为了将传统工艺提升到现代工艺,一代代黄酒人不辞辛劳到江浙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从而完成了甜黄酒向干型黄酒的技术改造工程,使企业步入四川省优秀企业行列。
市场是检验产品好坏的标准。甜酒适合古代曲水流觞的文人雅士,而现代人更喜欢鸡尾酒、干型酒。时间又是发酵剂,凤和黄酒经过新厂长王平五年发酵工艺的改进,2013年被南充市政府评为首批非遗酒类。
每当我想起家乡的非遗老酒——凤和黄酒,眼前就浮现出它晶莹剔透的酒体,一种馥郁的芬芳薅刨出我记忆深处许多动人的故事。这壶老酒饱经历史风霜,就如同我半百人生道路上的精神食粮,蓦然回首,陈香扑鼻回味悠长。
太保山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的一座名山,山势磅礴、巍峨峻峭,潺潺流动的溪流泉水,就像一位老者在轻言细语诉说一段何氏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醪糟变黄汤的传说。故事余音绕心,耐人寻味,就如同百姓口碑里的史记,深深激发了几代人的拼搏精神。
太保山人喜欢“煮醪糟”且习俗已久。以前,每逢老人做寿、添人进口等喜事,特别是过大年,家家户户都要蒸醪糟,以备给客人“过早”“打幺台”“打下幺台”,或“二道夜饭”做醪糟面疙瘩、“打醪糟鸡蛋”之用。红白喜事的酒桌席上还可以用醪糟代替酒。醪糟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属于温补食品,具有补充营养、养颜、去异味等效。四川的乡村,都有娘家给女儿送“月米”的习俗。箩篼挑子一头装有用红布或红纸盖着的醪糟缸缸,一头装有谷子、鸡蛋、核桃和小孩穿的花鞋、花布衣服,两个箩筐晃悠晃悠地“招摇过市”,娘家人就很有面子。久而久之,煮醪糟也就成了家家户户暗自较劲的本领——“哪家的醪糟浮子(水分)多,吃到巴缸缸都是甜的”“哪家的醪糟烂糟,醒(酸)得快”,院子里的人心中都有数。太保山何氏是有名的大户人家,煮醪糟自有独门绝技,“何家醪糟香几塆,大家夸赞是神汤”的口语将何氏醪糟的声名远播。
相传,宋朝神宗熙宁年间,太保山下的何氏三兄弟相继中进士,有的还位列“三公”。何氏用家传秘籍煮了一缸上等糯米醪糟,趁三儿子进京赴任之机,想让神宗品尝天府之国的特产。谁知醪糟经过两千多里的颠簸,又时过两月,一沱一沱的醪糟竟然变成了清汤寡水的黄汤!哥哥何金已官至左仆射,只好由他跪呈原委。神宗闻后品尝大喜,直呼“黄汤好酒!”就是神宗这一句“黄汤好酒”,把一碗醪糟泼洒天下人间的酒杯中,众多迁客骚人把酒言语也就成了千古名句;物竞天择,醪糟经过酯化反应成了“黄汤”,老百姓也称它为“太保山神酿”,百姓一个普通的称谓,垫高了太保山的高度,让许许多多的人仰望。
煮醪糟不仅要技巧,也需要优质的原料。太保山何氏煮的醪糟确实与其他人煮的不一样。何氏醪糟的水用的是太保山滴水崖的泉水,清冽甘甜;糯米用的是当地的早稻糯谷出壳的,嫩香绵软;曲药除大麦芽外,还有近百味的中草药。何永庆从记事起,就知道祖祖辈辈都会酿稠稠的、黏黏的、黄糊糊的、甜甜的、酒味十足的“黄汤”。当时,村里凡有坐月子送“月米”,都要请他母亲帮忙煮醪,逢年过节何母也会自制三四斤糯米的“黄汤”欢度节日。一碗“黄汤”名震山里山外,1980年何家第 24代嫡孙凤和乡何永庆与第一任厂长洪全炳创办了凤和乡安凤黄酒厂。
回想当年,白手起家建厂房举步维艰,但梦想在改革的春风雨露的滋润下,就像一棵拔地生长的树,伸向高远的蓝天。没有砖瓦,就自己当泥瓦匠;没有煤炭烧窑,谷草麦草就是燃料;好水出好酒,酿黄酒当然要用何太保家当年用的滴水崖的水。流水潺潺,古井依然清澈见底。没有运输水车,就一担一担地挑滴水崖的水,长长的挑水队活像一条太保山下的长龙,汗水淋湿了一条蜿蜒崎岖却通往理想的小道。酿酒发酵的关键又是曲药。黄酒的曲药要用太保山的野枸杞、万年山的兔儿风、百福寺的马鞭梢和大山土等,每一种曲药都是他们跋山涉水亲手去采挖。不难想象,高高的太保山上,满坡都是憧憧的采药人影,活像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描绘了一幅靓丽的山水画卷。
煮黄酒还有季节的要求,立冬到春分才能制酒,糯米要用本地八月的早稻糯谷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技术。为了将传统工艺提升到现代工艺,一代代黄酒人不辞辛劳到江浙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从而完成了甜黄酒向干型黄酒的技术改造工程,使企业步入四川省优秀企业行列。
市场是检验产品好坏的标准。甜酒适合古代曲水流觞的文人雅士,而现代人更喜欢鸡尾酒、干型酒。时间又是发酵剂,凤和黄酒经过新厂长王平五年发酵工艺的改进,2013年被南充市政府评为首批非遗酒类。
发布日期: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