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赋能“双圈”建设
文章字数:1,596
□本报记者 胡斌
近日,川渝省市政协联合协商会议召开。重庆市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29个区县政协主要负责人,四川省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14个市及有关县区政协主要负责人齐聚重庆荣昌,围绕“优化重大生产力(产业)布局”这一议题开展联合协商,携手助力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川渝两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需要强大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制支撑,需要中央层面集中统筹领导和协调,确保资源配置高效、充分、适宜。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新联会会长蓝逢辉建议,由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川渝书记省长市长组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政策,协调区域重大项目分布,协调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企业给予财政、税收、金融等特殊支持政策,从而推动整个川渝地区健康协调高质量发展。同时,蓝逢辉还建议在川东渝西毗邻地区设置“一体化示范区与先行启动区”,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在示范区探索政策试点与方式创新,促进区域间融合发展。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卢铁城与蓝逢辉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两地抱团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还存在着共投共建重大项目不多、产业同质化发展明显等现象。
卢铁城建议,常态化召开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商大会,增进两地政府、企业、机构互动,共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联合争取一批新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协同布局;大力推动两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等资源紧密对接,共同积极抢抓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
近年来,川渝两地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多点布局、多元互补、多链融通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正逐步形成,但在推进新能源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四川省政协委员、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建议,通过构筑柔性储能网、搭建有序充电网、链入智能配电网、建设低碳微电网,推动川渝两地“四网”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实产业协同战略,优化川渝电力系统整体规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的锂电产业,是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
宜宾市政协委员、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平建议,大力建设低碳、零碳园区,破除“碳壁垒”;通过持续出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等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灯塔工厂”,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当前,加快推动川渝两地共建一体化算力体系,对于促进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合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炎在调研中发现,川渝两地在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方面还存在高质量算力供给不足等问题。他提出三条建议:首先,适当超前布局高质量算力设施。围绕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智能算力、超算算力,引导本地数据中心服务商向智算、超算等算力服务转型。针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吸引一批企业来渝共同建设满足本地需求的“算力池”。其次,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接能源富足地区,试点开展“算力飞地”模式,推动川渝合作、疆算入渝、宁算入渝;试点逐级建设本地算力调度网络,协同推动成渝、西部的算力互联互通与调度平台建设。最后,要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方向,加快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算法创新和重点产品研发,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推动算力资源赋能未来产业融合发展。
近日,川渝省市政协联合协商会议召开。重庆市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29个区县政协主要负责人,四川省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14个市及有关县区政协主要负责人齐聚重庆荣昌,围绕“优化重大生产力(产业)布局”这一议题开展联合协商,携手助力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川渝两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需要强大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制支撑,需要中央层面集中统筹领导和协调,确保资源配置高效、充分、适宜。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新联会会长蓝逢辉建议,由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川渝书记省长市长组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政策,协调区域重大项目分布,协调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企业给予财政、税收、金融等特殊支持政策,从而推动整个川渝地区健康协调高质量发展。同时,蓝逢辉还建议在川东渝西毗邻地区设置“一体化示范区与先行启动区”,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在示范区探索政策试点与方式创新,促进区域间融合发展。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卢铁城与蓝逢辉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两地抱团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还存在着共投共建重大项目不多、产业同质化发展明显等现象。
卢铁城建议,常态化召开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商大会,增进两地政府、企业、机构互动,共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联合争取一批新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协同布局;大力推动两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等资源紧密对接,共同积极抢抓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
近年来,川渝两地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多点布局、多元互补、多链融通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正逐步形成,但在推进新能源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四川省政协委员、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建议,通过构筑柔性储能网、搭建有序充电网、链入智能配电网、建设低碳微电网,推动川渝两地“四网”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实产业协同战略,优化川渝电力系统整体规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的锂电产业,是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
宜宾市政协委员、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平建议,大力建设低碳、零碳园区,破除“碳壁垒”;通过持续出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等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灯塔工厂”,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当前,加快推动川渝两地共建一体化算力体系,对于促进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合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炎在调研中发现,川渝两地在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方面还存在高质量算力供给不足等问题。他提出三条建议:首先,适当超前布局高质量算力设施。围绕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智能算力、超算算力,引导本地数据中心服务商向智算、超算等算力服务转型。针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吸引一批企业来渝共同建设满足本地需求的“算力池”。其次,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接能源富足地区,试点开展“算力飞地”模式,推动川渝合作、疆算入渝、宁算入渝;试点逐级建设本地算力调度网络,协同推动成渝、西部的算力互联互通与调度平台建设。最后,要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方向,加快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算法创新和重点产品研发,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推动算力资源赋能未来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