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编者按
文章字数:3,852
  本期重点推出作家张佑迟散文《文学伴我走西口》《脚下这片土地》以及《无名河》。三篇文章里,作家笔下亲历的生活往事,行文充满深情,温情的回放,难能可贵,让人感慨万千。


  张佑迟 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曾做过编辑。新疆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地方志学会、党史研究会会员。在《中国西部文学》《山西文学》《朔方》《黄河文学》《北京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文学》《泸州作家》等发表过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散文100余篇。

文学伴我走西口


  是故乡的明月把我带入了文学的大门。
  我出生在农村,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夏夜,围坐在晒谷场上,听大人们讲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这便是我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口头文学,它伴着月光,伴着虫鸣,伴着熏蚊子的苦蒿香味,悄悄地撬开了我稚嫩的心扉。读高中时,文学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纠结,坐在学校图书馆里,我囫囵吞枣地“吞”了很多文学书籍。当文学推开了我心灵的窗户之后,我猛然发现这世界竟然是那么的精彩。于是,我不仅读,也开始自己写。十六岁那年,我的一首小诗竟然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虽然这首小诗在报纸上只占据小小的一块,可它在我心里却被放大成了一座大山,或许这就是文学在我心里的拐点。
  也正是十六岁这年,我高中毕业后离开了泸州,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独闯大西北,从此便开始了我漫漫的文学之路。
  在青海,当我坐在设计室里看着那些乱麻麻的线条时,是文学给了我抚慰。我的两篇散文在《青海日报》副刊上相继发表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姓周的编辑竟然骑着咣当直响的自行车来厂里找我。他透过深度近视的眼镜看着我,一顿鼓励差点让我涕泗涟涟。这对于我这个文学青年来说,周编辑的话,无疑是给我这棵无人知道的文学小草浇了小小的一瓢水。
  或许是艾芜的《南行记》影响了我,抑或是设计室那些线条让我心烦,十七岁的我没有在西宁坚守下去,在学了十个月的设计之后,我终于去了新疆。在新疆,我流浪汉般地穿过大漠戈壁,最后沿着果子沟这条古兵道落脚伊犁。素称塞外江南的伊犁,是中国最西边的一块土地,非常遥远。我的散文《难渡巩乃斯》就是讲述我在伊犁开小差的经过,冰凉的巩乃斯河水阻止了我的脚步,我留下来了。现实总归是现实,当想入非非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我才死了这条心。几个月以后,我获得了上大专的机会,当我走出校门时,我发觉伊犁并没有亏待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决心在伊犁干一辈子。
  当年,新疆的开发如雨后春笋,我的工作也被频繁调动,工作的变换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文学作品都要见报见刊,发表的东西多了,我便开始在伊犁有了些小名气。各种笔会接踵而至,各种协会邀我参加,这时的我,自我感觉已经“文学”了。可是,当我向“文学”深处走去的时候,我发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小说来表达,于是我转向了小说创作,从此就再没有回头。
  写小说难,写了没有发表就等于是“草稿文学”。在“草稿”几年之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终于发表小说了。特别是小说《遥远的星》和《山谷》的发表,标志着我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我写小说越来越顺手,发稿率非常高。《山谷》在《中国西部文学》发表后,编辑专门给了它一段评论;《西部人物谱》在《山西文学》发了首题,主编韩石山还专门给我来了一封信;《大漠人物》寄到《朔方》后,编辑张学东马上给我电话,他又要了我的两篇稿子,并陆续在《朔方》发表了。
  我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物,后来甚至我的散文也写普通人物。那些鲜活人物很多就是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很朴实,很可爱,很厚重。或许就是这种厚重感,我的散文《无名河》被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选为课外读物,散文《脚下这块土地》被奎屯市电视台制作成了电视散文,文学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条五彩缤纷的路。
  正当我雄心勃勃地准备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西部大迁徙》时,我突然病了一场。病不是重病,它却让我心灰意冷,归去来兮,我想退休。由于中央对边疆的特殊优惠政策,我50岁就提前退休回四川泸州了。
  我在四川生活了十来年,而在大西北我却生活了35年。回到故乡,我认识故乡,我在一首诗中写道“……归来故乡不识我,梦里冰河常戍边。西望伊犁思不尽,点点滴滴也缠绵”。我的中篇小说《族谱拾遗》和《我有一帘幽梦》,短篇小说《刀祭》《清明时节雨纷纷》《四香》《手术正在进行》等以泸州为题材的小说,就是为了让故乡人认识我而创作的。泸州文联有个朋友说,在泸州文学界,张佑迟是从零开始的。对,从零开始。现在,逐渐有人对我的小说、散文、书法有了认识,我庆幸自己终于默默地融入了泸州,融入了故乡的山水。
  今后,新疆伊犁仍然是我创作的最大源泉,因为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当然,我也会写泸州,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土地。

脚下这块土地

  离开和回来的时候都碰上大雪天,然而,这一去一来却隔了将近二十年。今天,当我又踏上昭苏这块白雪覆盖的土地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我仿佛又看到了你骑在马上奔驰的身影,它勾起了我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是一场撕心裂肺的追悼会。
  那天,天很阴沉,低悬的云层压在人们的心头。在木扎尔特河边的草地上,牧民们从几十里外的草原上赶来,他们还来不及抖掉身上的尘土,就扑到你的灵前失声痛哭。人们流着眼泪用各种语言表达着对你的思念。这里,语言也不再是障碍,因为真情是不需要翻译的。只要听听那无语的哽咽,只要看看那双双泪眼,人们之间就完全沟通了。
  你,王立庭,江苏镇江一个农民的儿子,毕业于江苏畜牧兽医学校,然后被分配到昭苏当了一名兽医,工作中积劳成疾,去世时不满24岁。
  我认识你是在一个深秋。那天,我慕名去看一位漂亮姑娘。我正坐在她家喝茶,你穿着一双咯吱着响的大马靴进来了。你把马鞭插在马靴里,高大的身躯撞着毡房,你那张胖乎乎的脸上充满着对我的敌意。你使劲喝茶,故意发出很大的咕咕声,你把我当成了你的情敌。我们因此认识了,并和你成了好朋友,我还发现你是个很不错的家伙。有一回你问我,你看我娶她行吗?
  我说,行。
  你高兴得抓住我的肩膀直摇晃,末了,你用你那熊掌般的大手搡了我一掌,这一掌差点把我撂翻。你说,好。我娶她。接着,你发狂似地在草地上一连打了几个滚,然后,便是傻乎乎地大笑。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你每天都往牧群里跑,一年中很少有时间回家。你几次病倒,而每次又都挣扎着起来。你懂自己的病,然而,你却没有照看好你自己。有时回来晚了,你就厚着脸皮去别人家中要饭吃。人家随便塞给你两个冷馍,你就坐在门口有滋有味地就着开水吃冷馍,还不时用你那带着镇江腔的普通话和人开玩笑。有时大黑天的回来,你就敲开人家的门讨开水喝。你耳朵背,因此你唱歌五音不全。然而,你却爱扯着你那破锣嗓子唱情歌。你就是这样忘乎所以地唱着你变调的人生。你没明没黑地干,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你终于倒下了,倒在自己的岗位上。
  泪水洗刷了人们心灵上的尘埃。人们悔恨为什么当初笑话你用胶布补衣服而没帮你缝几针呢?你用你的沉默使人们悔恨,使悔恨变成自责,使自责变成泪水。
  你太累了,你需要休息。现在你终于扑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让她紧紧拥抱着你。在这里,你抬头可以看见天山上的青松,低头可俯瞰辽阔的昭苏大草原,寂寞了你就听听木扎尔特河水的吟唱,春天里,你可以闻着这原野上的野花香。
  月圆月缺,夜雨朝晴,你默默地在这里躺了近半个世纪,你知道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吗?八年前,我写过一篇怀念你的文字,但我没能写出真实的你。现在我才明白,你已经用你那憨态可掬的形象、平凡的工作、短暂的生命把你自己刻在了这块土地上,何须我去用心描写?

无名河

  第一次去莫乎尔,在路上正赶上一场阵雨,雨后的山路特别难走。等到了莫乎尔时,天已近傍晚,天山山区的气候,常常瞬息万变,这时早已雨过天晴了。此时的莫乎尔青山如洗,葱笼翠绿,天山雪峰上的一抹晚霞,更增添了它的绚丽。想不到天山深处竟有这样好的去处,于是把来时山路上的颠簸与不快都给忘了。
  晚上,月色朦胧,淡淡的月光带着几分山中的岚气倾泄在窗前,十分迷人。我倚窗而望,远山近树,若有若无,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唯有山谷里小河哗哗啦啦的水声一声紧似一声,犹如一支永无休止的小夜曲。
  第二天一早,我就急不可耐地要去看看这交响乐般的小河。到跟前我才发现河很小,它只不过是一条山溪。河出天山深处,集雪水山泉于一身,奔流跌宕,一泻而去。我问一个挑水的小姑娘,河叫啥名字?她睁大一双美丽的眼睛看着我,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她莞尔一笑,摇摇头挑着水走了,留下一河水声和我的疑问。
  过了几天,这里的一切我似乎都习以为常了,一切又都平淡无奇了。这时我才想起这里还有一个我二十年前的老友。我多方打听,才知道三年前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漫长的岁月把他留给我的印象磨得如远山一样淡远。我只记得他是北方人,大个子,为人仗义,路见不平常拔刀相助,乐时爱哼哼几句家乡的小曲。我觉得,他就像北方厚土上一棵古朴的树。在临近小河边的台地上,我找到他的家,坐在门前的树下,我和他的妻子讲了许多他过去的往事,最后他妻子对我说:“他的坟就埋在后山上,去看看吧!”
  我们爬上山腰,只见一处平坦的山坳上布着一片馒头似的小坟。
  我伫立良久,俯瞰着山下的小河,生出了万千感慨:他们不正像山下这条无名的小河吗?它,集山间涓涓细流以成河,人们不问它从哪里来,也不问它向哪里去,它连个名字也没有。然而,因为有它,人们才聚以成村,才有生活。他们也是无名的小河。
  阳光暖暖地照在山坡上,四周的空气显得那样的凝重。我打住了思绪,山下仍是奔流而去的小河,眼前只有一抔黄土,唯有那山谷中醉人的风,正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无声远去。
发布日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