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月光下的道路
文章字数:1,449
  王永忠(四川成都)
  读余华《活着》一书时,一句话吸引了我:“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句话的背景是主角福贵把自己死去的儿子有庆埋在了村西的一棵树下,他不敢告诉瘫痪在床的妻子家珍,他骗家珍说,有庆上课时昏倒被送到医院去了。但是事情终归是瞒不住的,家珍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让福贵背上她来到儿子的坟前,他看着家珍扑在儿子坟上哭泣,心如刀割,后悔自己不应该把儿子偷偷埋掉,让家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作者余华在写到福贵把家珍背到身上离开有庆的坟墓来到村口,家珍看着通往县城的小路时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这时福贵看着那条月光下的小路,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这句话,如此简单,又如此意味深长,浓缩了过往家庭温馨的回忆,也恰如其分地符合了小说整体的意境——这是一个悲伤的场景,是一个农民用朴实却深厚的情感怀念自己儿子的场景,所以这里不适合出现过分华丽的语言来形容这条月光下的小路,农民熟悉“盐”,也知道盐和伤口的关系。一条月光下的小路,撒满了盐,读者也能通过这样的描写,感受到农民福贵心中的悲痛在无限延伸。失去了儿子之后,悲痛的福贵在余华的妙笔下拥有了一条能够通往自己心里的道路。月光是含蓄内敛、心绪深藏的,它身处黑夜,能够接纳所有人的所有情绪,福贵如是,普罗大众,亦如是。
  小时候走过的土路,坑坑洼洼,风吹过,起扬尘,雨落过,混入泥土成为一滩滩泥泞。月光下的土路,有拉着大人手时的安定,有和朋友追追赶赶时的无忧无虑,一个人在月光下走路时,也渐渐地学会去观察世界,风刮蹭树叶的沙沙声,虫子躲在草丛中的虫鸣声,月光笼罩的黑夜里,突然窜出的某个小动物……那是月光下的道路,是那么美好。
  后来有了压力,从年少时的学习,到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再到年纪渐长后无法避免的生离死别、人事蹉跎,徒步行于月光之下,行走的道路也在不断变换着背景,人们走得离家乡更远,离童年更远,月光目睹我们一同从无忧无虑的童年长大,但是现在月光下的脚步却出现了变化。
  或许是踌躇满志、踏歌而归,或许是迷茫彷徨、不知归处,或许是满身疲惫、步履蹒跚……形形色色的人走在月光下的道路上,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欢欣,他们的疑惑散落在道路上,而月光则隐蔽了他人,用轻柔的光线,留出一个让人们能够沉思独处的世界。在月光下的道路上行走的人们的一切心绪,它照单全收,无论是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行走,无论行走的人是谁,月光下的道路上行走着的人们,在月光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光以宽容博大的胸怀照耀着人们,我们也受月光之盏里倾泻的白银浸润。道路以坚实沉稳的地基承载着人们,我们有着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被道路托举,提供支撑的力量。在月光的广博之下,在道路的广阔之上,我们渺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
  《活着》里的福贵行走在月光照耀的道路上,怀念自己去世的儿子。唐代诗人张若虚漫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江边,写下了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家可以赋予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以生命,诗人可以把自己行走在月光下道路上的沉思写入诗中,流传千古。但是大多数人在月光下的道路上行走时,他们或她们的经历与思绪,或许没有其他人知晓,但是他们或她们知道,月光也知道,这是你们共同分享的秘密,这是每个人在月光下行走时,自己为自己写下的史诗。
  月光可以是余华写给福贵的“盐”,可以是张若虚的有感而发,也可以是你的什么、我的什么、她的什么……行走在月光下的道路上,我们就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发布日期: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