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一碗面的美好时光
文章字数:1,472
  熊小慧
  人到中年,渐渐对很多东西失去了热爱。
  再有趣的人,也不过尔尔。再美味的食物,也兴味索然。只有那一碗散发着袅袅热气和浓浓油香的干拌牛肉面,最能抚慰我平淡如水的心。
  每个星期四早上六点半起床,送大宝去学校,再送二宝到幼儿园,等到能安安心心坐在这里吃面,一般已是早上8时许。
  “一两~软干牛~”门口的阿姨瓮声瓮气朝里喊,鼻音颇重,又如川剧演员般拖长了尾音。不知为何,在这样具有特色的声音里,我的心情总会莫名明媚起来。
  这家叫牛王庙的面馆不过十几个平方米,里外一共八九张桌子,桌椅简陋,食客却是人来人往。四五个店员有条不紊地各自忙碌着,食客刚落座,一小碗热腾腾的甜豆浆便摆在了面前。不多时,面就好了。
  圆滚滚的活面粗细适中,不过在锅中多等待了几秒,就变得更软糯,却也不失筋道。牛肉大粒,青菜翠绿,特制酱料咸香适中,油而不腻,香而不燥。咽下嘴里汹涌的口水,耐心把面搅拌均匀,迫不及待挑面入口——啊哈,那一刹那,味蕾苏醒——生活真美好,我热爱每一个星期四。而这美好的一天,都是从这一碗散发着袅袅热气和浓浓油香的干拌牛肉面开始的。
  周一到周三是任劳任怨的打工人,周末要扮演脾气稳定厨艺高超的全职妈妈,被生活裹挟前行的我,很难有自己一方天地。周三晚上如履薄冰地在报纸清样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周四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如果没有额外的采访任务,还可以在下班后和久不见面的老友们吃顿大餐,聊天吹牛,甚至喝点小酒——我真希望每天都是星期四。
  我素来喜欢面食,然而巴城的面馆大多差强人意,很多面馆为了保持活面筋道的口感,又或者是为了节约时间,煮面锅里水都不沸,一把活面绕成一团扔进去,打个滚儿便急匆匆捞出。面条碱味重,还不过芯,吃起来如同嚼蜡,又弃之可惜。租房和单位附近的面馆一一尝试过,无一合味,却也懒得寻觅新的去处。
  据说这家牛王庙面馆在巴城已经开了三十多年,我第一次去,是在14年前。
  一次,听一位前辈说他每天都要带上小学的女儿去一家叫“牛王庙”的面馆吃面。“她只吃那家的面,每天早上都要来一碗。”前辈一边擦着额角的汗,一边跟电梯里的同事闲聊。他的眼里写满了对女儿的宠溺,我却像林黛玉一样,眼角有一丝潮湿——我也想我的爸爸了。人长大的第一课,就是离别,告别家乡和亲人,到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我暗暗记住这家面馆的名字,几经打听,终于在一个清晨慕名而去。非常庆幸前辈女儿的口味跟我相差无几,只一口,我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味道。尽管后来我也慕名到了许多颇有名气的食店,比如鸡丝豆腐脑、松果子米线、魏油茶……却都不如这次的尝试那样惊艳,那样抚慰人心。
  那时的我刚刚从求学的省城回到巴中,虽是巴中人,却是第一次到巴城。那时,巴城没有亲人和朋友,伴随我的除了忙碌就只剩孤独。采访结束的间隙,我常常独自站在三号桥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巴城的夕阳从西华山的方向落下,金黄的余晖里,巴河波光粼粼,像极了老家那条大河。
  无论是向阳而生还是被裹挟前行,无论是多姿多彩还是平淡如水,生活的脚步从不会停下。那时我从未想过会在这座原本无比陌生的城市定居,也没有预料到如今身份证上的地址已经从老家祭田坝变更到了回风街道某个小区。但我的的确确留在了巴城。在这里,我和先生结了婚,从合租房搬进了电梯房,两个女儿也正健康快乐地长大。同事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牛王庙面条的女儿,也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安家。
  周末不急着赶时间,我偶尔会在早上带两个女儿去牛王庙吃面。依旧是煮得稍软的干拌牛肉面,酱汁咸香浓郁,香气四溢。
  “妈妈,这个面条好好吃呀!”二宝从碗里抬起头对我说,嘴角挂着汤汁,眼睛笑成了月牙。
  那一刻,我突然察觉到,我的心安之处,原来是巴城。
发布日期: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