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年年粽子香
文章字数:1,273
  戴馨
  木质的桌面,几大盆浸泡过的雪白糯米、一堆青绿的散发着清香的粽叶。眼前的情景何其相似,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以前。
  我自小生长在厂矿,习惯工厂化的生活节奏,加之母亲不在身边,我和父亲节日总是过得浑浑噩噩,缺少家的烟火气和归属感。当然,我也从未想过主动学习诸如包粽子之类的传统技能。
  几年前,我调到一个新单位,恰逢端午,工会组织包粽子。单位有一个熟手,只见她拿起一片粽叶,稍一翻转,装进糯米,把两片交叉的粽叶向下压,右手拇指和食指稍一用力,还没等我看清,一个粽子已经成形,用线拴好了,整个过程她仅用了10多秒钟。
  众人看得云里雾里,我的好奇心顿时被激发出来。可是粽叶在手,并不听使唤。才把上面的米压实,米又从底部的尖角钻出来。或是勉强裹好了,浑圆得像块三角粑,哪有粽子精巧的美感呢?突然,有人手中的粽叶和一堆糯米一起“叭嗒”摔落在地上,激起一片笑声。
  我勉强包了几个,实在差强人意,渐渐焦躁不安。这时一个同事在一旁提醒:“心态放平和,要有敬畏之心。”我点点头,细细琢磨,心想,手中小小的粽叶,可是凝聚着先祖的智慧。突然脑中灵光一现:两片叶子一齐下压,按紧两端后往左上翻折,一个尖角便会出现。只要参透玄机,看似艰深的道理,实则也可以是朴素的,只是个中滋味得细细揣摩。
  第一次包粽子我仅学得点皮毛,因此第二年端午到来,我竟全然忘光。儿子婆婆买来粽叶、糯米,手把手教我,我才慢慢把以前的记忆重拾。
  这次的领悟又深了一层。包粽子说简单也简单,但它除了是传统美食,还是精美的艺术品。要不怎么会有三角粽、四角粽、牛角粽等几十种包法,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艺术的无限追求。而要趋于美的境界,得反复磨练技艺至炉火纯青。
  今年单位、各社团相继组织了包粽子的活动,我也禁不住手痒痒来凑热闹。我先观察他人的手法,实作时,手开始有些不利索,之后就越包越顺畅,粽子形状越来越美观。不过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粽子捆扎得不结实,也会前功尽弃。我练了好几遍也不得法,无奈只得靠牙齿来帮忙。
  第二天,我趁热打铁,在练习粽子捆扎上下功夫。旁观他人良久,原来,以前的捆扎方法竟然不对,其实只需将线挂住一角,再绕过最长的尖角。而手也有了着力点,不需再靠牙齿相助。掌握要领后,我进步神速,包好的粽子一个比一个漂亮。回家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煮了吃,感觉腊肉粽香气扑鼻,豆沙粽清甜可口,内心的成就感难以言说。
  据传,春秋时期古人就用菰叶包上黍米,做成牛头状,用以祭祀。至晋代,人们才在箬叶或苇叶里包上糯米,粽子正式被确定为端午节食品。屈原投江正值端午,于是端午吃粽为纪念屈原的传说,便在千百年间自然地完成了演变。
  粽子承载的文化意义,远比它的滋味丰富深远。一片狭长的箬叶,经人们的巧手转合,和雪白的糯米搭配,简直精巧绝伦。我看到心灵手巧的人,将叶子撕成条状,不剪断,直接将包好的粽子捆扎在上面,包好后提起来,就是完好的一大串,满满彰示着生活的安逸和富足。
  谁说今人活得粗糙,我们仍然沿袭着先祖的步履,以敬畏之心面对生活,珍惜每次动手制作传统食品的机会,并加以创新。九州大地,年年粽子飘香,生活的美好,不过如此。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发布日期: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