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四川乡村振兴新篇章:多元赋能 激活乡村活力
文章字数:3,277

□周韵 尹翔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王金虎 文/图
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四川各地积极出谋划策,多元赋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群众就业渠道和收入。《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近日在京公布。榜单显示,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四川占13席、总数居全国第二位;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中四川占15席、总数居全国第一位。该报告还统计了县域旅游收入相关情况,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且接待游客总人数超千万的超级旅游大县为125个,同比增加46个、增幅为58.2%,其中四川最多,共有19个。
绵竹市棚花村:“掘金”家门口的精致烟火气
霞光渐褪,华灯初上,欢快的音乐响起,烤串啤酒上桌……近日,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随着“花棚乐夏诗酒华年”音乐节正式启动,这个山村的夜晚,远比想象中更加精彩。
在棚花村摔酒碗体验区,三五成群的游客争相豪饮、摔碗,碎了一地的瓷碗弥漫着缕缕酒香,现场好不热闹。一旁的草地上,早已布置好灯带灯饰和露营的桌椅,大家相聚于天幕之下,野餐、听歌或游戏,感受夏日夜晚的浪漫和欢乐。
广阔的田野上,灯光与音乐交相辉映,来自成都的艾琳乐队、樂夏乐队和VC乐队轮番上场,为乐迷们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台下的观众随着旋律挥舞双手,尽情享受音乐的魅力,沉浸式感受乡村焕发的朝气与活力。
“音乐节是青年人才集聚的‘主舞台’,我们用风土人情感染来这里的新农人,以人间烟火留住匆匆过客。”九龙镇副镇长郑世超表示,为了让游客形成强烈的视觉记忆,进一步打响“棚花酒村”品牌,提升绵竹“中国美酒名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绵竹旅游综合展区,积极做好相关宣传。
音乐为媒、美食为介。棚花村用独具特色的音乐派对和丰富多元的美食文旅活动,从场内“燃”到场外,“点亮”了山村夜晚。
现场,还有米其林餐厅主厨制作美食。主厨们选取棚花村当地食材,佐以绵竹美酒,用法式Bistro的手法,在现场烹饪出棚花村跑山鸡法式清汤、棚花冷水鲫鱼意大利饺、炭火烤鱼、剑南春冰淇淋等一道道美食,完成了一场不可复制的美食与美酒的碰撞,邀请食客一同踏上了寻味之旅。
在棚花酒村集市上,一辆辆五颜六色的移动车摊引人瞩目。三五成群的游客聚集在摊前,争相购买美食。该消费场景以“家门口的精致烟火气”为宗旨,通过打造“微营地”快闪车的形式,让大家在享受“音乐+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逛吃的乐趣,体验多元的乡村生活。
今年,棚花村充分挖掘当地酒文化故事,以白酒为骨骼重新串联棚花脉络,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酒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雪山下的画里酒乡,让这个原本就是“网红村”的小山村有了更多的热度和流量,吸引了无数游人慕名而来。
为让棚花酒村更加“出圈”,九龙镇聚焦夜间消费新风向,把握夜间消费新势能,在此次举办的“花棚乐夏诗酒华年”音乐节上,将现场音乐会、文创市集展、米其林餐厅美食等各类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云集,不断开拓夜间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开展品尝美酒、抽取幸运“锦鲤”发放惊喜礼品、制作木版画拓印、亲手绘制年画等多彩活动,促进乡村振兴与享受美好生活齐头并进。
迎合不同人群的口味,举办“棚花村晚”是棚花村掘金“夜经济”的另一大吸睛点。自由奔放的歌曲、激情洋溢的现代舞、翩若惊鸿的古典舞,还有极具喜感的小品……每天晚上,10多个风采各异的节目,博得男女老少的喜爱。
“一个乡村活动办得如此独具特色,汇聚了集市、乡土、娱乐、露营等多种元素,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来自成都的刘女士惊叹道。
乘着“夜经济”的东风,一条新路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游客请进来,摊位摆出去。“最近,村上每晚人流量都超过千人,我们摆个简易的小摊,一晚上赚一两百元不成问题。”这是当地村民小杨的切身感受。目前,棚花村每晚摆摊40余家,其中生意好的一晚上营业额能超过1000元。村上50余家民宿,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夜未央,人未散,烟火还在升腾。九龙镇将借此活动契机,围绕“夜经济”消费主题,整合周边村庄旅游资源,将夜市经济融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在对接消费需求上出实招、优服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切实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推动夜间经济持续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绵阳市枫香村:“数字枫香”开启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六月的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枫香村,远山青翠,稻田碧绿,鱼塘波光粼粼。走进枫香村,颇有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的意境。
“神仙度假方式,宅在山里的院子——安驿箱几,坐落在半山上,院子里没有刻意去装修的园林,就是纯粹的山林,还有自己栽的蔬菜、水果,舒服极了。”近日,成都市民小夏打卡了一家位于枫香村的民宿酒店,在给予五星好评的同时还写了长文推荐。该民宿在评论区几乎都是一致好评。这家位于山里的民宿能引起众多游客打卡推荐,要归功于数字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枫香村一直在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立足“特色农业+科普基地+田园旅居”功能定位,打造“数字枫香”运营平台。2023年,该平台建设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据介绍,“数字枫香”平台由枫香村村集体产业公司与成都、杭州民营资本合资打造,链接阿里巴巴数字乡村、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等平台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构架,加强平台技术支撑,强化平台人才培育,打造全程接入、深度嵌入、互动多融的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运营平台。平台通过搭建数字化招商营销平台、数字化乡村产品电商销售、数字化旅游服务、数字化基层治理四大平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用“市场化+数字化”方式实现乡村资源盘活重塑、赋能提效。平台上线后,枫香村在项目招引、品牌营销、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成效显著。
目前,已累计吸引各类投资商到村投资考察107人次,落地农旅企业5家,吸引投资900余万元,吸引到村游客3000余人次,带动特色水产、特色研学、乡村旅居等产业创收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全村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新增就业人数约200人,吸引洄游创业人员增长50%,与安州区内外共6个社区共建线上农特产品、旅游服务、用工信息共享平台。村“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一线服务群众、群众热情参与乡村治理的互融共生局面更加彰显。
枫香村成立了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枫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按照“村党委+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8家专合社、家庭农场和3家农业公司,注册“枫香村”农副产品品牌,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据统计,2023年,枫香村集体经济收入27.73万元;2024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
枫香村位于川西平原北部,地处龙门山脉沿山一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润,7.77平方公里的面积,山、丘、坝各占约三分之一,兼顾山地景致、田坝风光、森林景色,因境内有一株千年枫香树而得名。既让美景“出圈”,更要让区域乡村振兴“出彩”。近年来,枫香村在安州区委政府及雎水镇党委政府支持和领导下,立足凯江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定位,利用川青铁路安州站和白水湖、温泉小镇、蝴蝶谷“黄金旅游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坚持农村景观化、产业融合化、全域景区化同步推进,创新推动农文旅融合,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大美画卷。
“未来几年时间,我们将依托山、水、林三大生态优势,打造旅、渔、桑三个重点产业。以点位产业带动、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业多功能拓展为目标,明确特色农业、农业科普、田园旅居和数字枫香‘3+1’产业体系,与村集体经济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整合全村土地资源,改变单户土地流转方式,结合一组一品或多组一品的方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统一开展特色蔬菜、中药材、优良高品质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乡村产业,让资源产生效益。”枫香村党委副书记谢超告诉记者。
如今,用美景提升乡村旅游热度,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成为当下枫香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枫香村在安州区委政府和雎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布局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化为魂、山水为体、旅游为形的理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发布日期: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