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做一轮明亮光洁的月
—— 读李斌诗集《在诗歌微弱的光里执迷不悟》
文章字数:2,059
  刘道平(四川成都)
  因诗歌这座桥梁,把我和李斌连在了一起。日前,我收到了他的新诗集《在诗歌微弱的光里执迷不悟》,如饥似渴读完全部作品,多有感触,印象较深。诗集分上、中、下三辑,92首诗20余万字。内容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细读之,大体上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同时更加佩服其对诗歌创作的深厚功底。窃以为,此诗集中的每一首诗,皆以小见大,诗中有我,言之有物,情景交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笔耕以勤为本。有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某种天赋,而天赋要从爱好中去发现,并辅之以后天培养、训练和个人勤奋努力,如此可能大有成就。李斌从小爱诗,在中学时代初试牛刀,此后愈发不能自拔,在诗歌领域越陷越深、越走越远,因为他要把诗歌创作作为人生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年轻时,他就已认识到时间的极端重要性: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诗集的开篇《把时间拖长》中就写道:“路只有那么长,我要把时间拉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坚持“在诗歌微弱的光里执迷不悟”(《钉子户》),然而,在创作的路上,他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虽然“想往高处走,走得急”,难免“两三步就抵达了枯萎的山顶,再往上走,失望堆积成了绝望”,这时,他并未退缩,选择了“纵身一跃,诗歌接住了我,我顺着诗歌的节奏”“把贫穷的时间奢侈地度日”(《我的屋》)。并持之以恒,“在坍塌的混凝土块上,栽种小草小花的诗句”(《继续走》),使“最不可以苟活的诗歌,也全都苟活了”(《坚持》)。我边读边想,他为什么对诗歌创作如此锲而不舍?原来,他早已对诗歌的价值有着独到的认知:诗歌像“玻璃杯的温开水,把疲惫泡出回甜”(《自喝一杯白水》)。当然,其诗句的引申含义远不止于此,但我们仅就创作论之,他能取得成就,无疑是“天赋加勤奋”对他的回报。
  抒情以纯为美。凡是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而每一种情“生于感,发于触”,一旦时与事即意象触及到任何一种情感,便可“言发为声”,而诗歌则可借意象托物言志,寄情于物,是抒情的较好的形式。可以说,凡好的诗歌,都是表情达意的夺目的精神产品。但是,无论什么体裁和形式的诗歌,无论言词多么绮丽和技巧多么高明,它都必须为“情真意切”的内涵服务;必须是“意蕴悠长”,其味耐嚼,而非无病呻吟;必须要有情怀而识人间烟火。正如作家冯梦龙所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关风亦即关情。如李斌抒发对老婆的真诚并未信誓旦旦,而是站在“人民商场门口等候的人群中……商场的灯一盏盏地熄灭”,整了整思绪,“露出几分笑脸,迎接她坐在自行车后面”……随着人生阅历增长,许多新的观察、体验和认知不断成熟老练。他在《九寨沟、水》中写道:“把所有人赞美过的词,都安放在心底,让你一眼就看透世间的底色。”当他看到“还是有人蒙混过关”(《顺水去花山》),“生活,只喜欢光鲜的嘴皮”(《在什邡:没有诗歌》)之时,便喟叹“如果心也如此白,人就是自己了”(《在大千纸坊见手工宣纸制作》)。他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则是“白云是飘逸的新娘,而我们等待的/是她散尽后天空最干净的蓝”(《天空》),“留下来,做一朵米易天空的云,自己干净,天空也干净”(《做一朵米易天空的云》)。他认为做人应该“比水柔一点,比钢硬一点”(《攀枝花、钢的水》),应该“没有多余的脂肪、有着足够的力气”(《童年》),“诗像青山/像流水,但一定不要像人间轻浮”(《在米易看到晚归的夕阳》),随时“把自己的心和肺翻一翻,晾一晾”(《晒书》),否则,就会“风一吹会掉下来摔得支离破碎”(《站在楼顶边沿的小鸟》)。到那时,“如果诗歌活了,我就是茶杯里的那个月;如果诗歌死了,我就是天上那个月”。我的理解是,无论生与死都要做一轮明亮光洁的月而与日同辉。李斌朴实无华的诗语,以纯美之情取胜,不仅言如其人,更能打动万千读者。
  创作以新为贵。创作,当为创新之作。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其长寿基因的记录性和遗传性,从而使之青春永驻。无论旧诗、新诗,都必须说新话,有新意;必须“务去陈语”,力避炒剩饭。通读李斌诗集,他做到了。仅就遣词造句,就给人以新鲜感。他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缺乏创作灵感,说“我的胡子比我的文字生长得快”(《在什邡:没有诗歌》),“把对方调侃得越低越尴尬,我们的笑声就越温暖越饱满”(《兄弟》)。他的《借给》,其构思与技法,前两段写景,后两段言情,与旧体诗《七绝》殊途同归。《如果泪》连用五个“如果”一气呵成,结语自出。当他自乡进城取得暂住证时,“我脸上露出一平方米的笑意”,那种兴奋劲夸张劲,谁都会捧腹,他的这种快乐带来了无数个快乐。《我是一棵水泥地上的小草》连用“六个站着”,盛赞小草之骨气,既歌其形,更咏其神。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学写旧体诗的人,读了这本新诗集,真是令我耳目一新,深感许多诗语是旧体诗无法表达的。因此,作者的想象力、创新力以及对意象的敏感度和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于我很有启发,我当认真学习借鉴。
  当然,李斌虽然已经在创作的路上奔跑,今天的成就也并非尽头。我相信,他一定会登高致远,创作更多新作以飨读者。
发布日期: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