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四川省绵竹市:
鱼儿智能养秧苗躺机床现代化农业绘出好“丰”景
文章字数:2,428

  □周韵 尹翔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人勤春早,万象“耕”新。伴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水稻育秧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四川省绵竹市的田间地头掀起了春耕生产的热潮,农户忙碌的身影与机械作业的轰鸣声相互交织。同时,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仅可以用来种地,还能用于水产养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业化循环养殖,利用先进的渔业设施和物联网等设备,不仅能培育优质鱼苗,还大大降低了水产养殖成本和风险,让水产养殖涌动“新潮”,让春耕生产更“智慧”。
  机械化育秧 农户省力又省心
  眼下,四川绵竹34.3万亩水稻育苗工作正陆续展开,各种植大户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工作,给春耕春播按下“加速键”,为全市水稻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记者在富新镇贵丰家庭农场看到,育秧自动化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伴随着机器的咔嗒声,育秧盘通过育秧设备,一次性完成了铺土、播种、浇水、覆土、出盘等工序。一个个播种均匀的育秧盘制作完成后,工人们再放置到育秧大棚内催芽。
  农场种植基地里,移栽的秧苗已是绿油油的一片,农场主江国平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这两天要把控好苗床的湿度,做好病虫害防治,才能确保秧苗长势良好。”江国平告诉记者,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通过机械化培育出来的秧苗能有效避开倒春寒、干旱少雨等不良因素,还能大幅缩短育秧时间,节约生产成本,培育出来的秧苗品质更高,真正实现了低耗能、高产出、高效益。
  2条生产线,1天可以育秧2万盘,移栽水稻800余亩,不仅能满足附近农户所需,还能为周边镇村种植大户培育秧苗。目前,贵丰家庭农场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近万亩。
  孝德镇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育秧流水线上娴熟操作。另一旁,育好的秧盘整齐摆放,由叉车统一运送到旁边的大棚中。该合作社主要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将播种后的育秧盘置于适宜稻种发芽的暗环境下,进行“叠盘”,再用薄膜盖严来克服天气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秧苗生长品质。
  “水稻种植最大的成本是劳动力,现在我从育秧、插秧、收割等环节都用上机器,种植水稻的成本大大减少。”合作社负责人廖华兵坦言,如今水稻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让他种粮的底气更足。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种植水稻1700余亩。为了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合作社还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耕、育、种、收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3万亩。
  “往年这个时节,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播种育苗,生产成本很高。现在通过向种植大户购买种子、育秧、插秧‘一条龙’服务,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说起机械化种植带来的好处,当地农户喜笑颜开。
  为提高水稻育秧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绵竹市以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育秧主体,大力推行水稻育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让现代科技助力春耕生产跑出“加速度”。绵竹市农业农村局还组织市、镇、村三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现场指导种植户做好大春备耕及田间管理工作,助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智能化养鱼 游出“真金白银”
  春日,绵竹市广济镇三江村“三江源”冷水鱼养殖基地里,清澈冷冽的山涧水涌入鱼池,泛起阵阵波纹,水中的金鳟、虹鳟、鲟鱼欢快畅游,引来不少客人购买、品尝。
  该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产品绿色等优势,培育发展休闲水产养殖业,冷水鱼实现由单一养殖到餐饮消费的发展,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这是绵竹市不断推进水产养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日,记者在茂达水产养殖公司育苗大棚看到,室内培育缸整齐排列,缸内水质清澈、水流缓慢,罗非鱼、加州鲈鱼等鱼苗摆动着尾巴,不时溅起水花。该育苗大棚配备了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控制系统,通过对溶氧、水质、水温、室温等鱼类生长环境的调节控制,使鱼类一年四季都处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
  “传统养殖模式饵料投喂粗放、水环境质量不稳定,苗种成活率和质量都不佳。”该公司负责人黄政介绍,鱼苗养殖从“水花”开始,成活率极低。工业化循环养殖利用先进的渔业设施和物联网等设备,不仅能培育优质鱼苗,还大大降低了水产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此外,养殖尾水经生态系统处理后,排放物可用于农作物种植,实现了水产养殖绿色化。
  记者在该公司室外虾塘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环境消杀。绵竹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管理站站长罗昭勇与黄政边走边聊,详细了解该公司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养殖特色、专业技术及产品市场等情况。
  茂达水产养殖公司成立于2020年,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营”为目标,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的水产养殖。“目前公司养殖鱼类共有17万斤,主要销往本地及成都周边市场。我们还在积极开展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虾苗的试养工作,不断丰富公司的水产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黄政说,公司还将继续建设室外鱼塘,扩大养殖规模;与高校积极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同时,完善精加工链条和基础设施,促进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旅游发展融合,打造集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基地,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剑南街道五星村渔之缘家庭农场养殖大棚里,18个陆基高位圆池一字排开。鱼池内,成群的鲟鱼欢快地游弋,工人正投料喂食。
  “我们采取高密度养殖,共养殖鲟鱼20万尾,每年对外销售40万斤左右,销售额近500万元。”该农场负责人唐帆介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引进了智能化控制技术、水质监测系统,有效提升了水产养殖管理中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养殖池的自净能力。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占地面积小,效率高,变废为宝,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为绵竹水产养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悉,绵竹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125亩,2023年水产品产量达到了8541吨。今年,绵竹市编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丰富水资源和大量河滩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基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以鲈鱼、鲟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养殖为核心,推动绿色生态养殖,构建现代渔业新格局,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特色渔业发展高地。
发布日期: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