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发挥自身优势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2,332
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园林式校园
杨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当下,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逐渐落地落实,学校教育也急需探索出一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事业发展的质地和成色,大幅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我校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在思想上形成“一盘棋”,在力量上捻成“一股绳”,从七个方向发力,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价值引领,铸就高质量发展之魂
正确的价值引领,是指引高质量教育征途的“灯塔”,是导航高质量教育定向的“北斗”。高质量发展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学生心里厚植精神认同,培育道德情怀,培养实践能力。
我校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做好培育工作。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完成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工作。二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实效,将立德树人贯穿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二、根植文化认同,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发展高质量教育须依托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精神传统、特色文化及区域文化出发,在文化建构上用心、用情、用智,把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治理体系、教学实践、教育任务、人际关系、学生成长等办学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此外,还须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空间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安排、课程开发、课堂改革、作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方面面,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依托。
三、聚焦多元发展,抓实高质量发展之本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多元化,为社会各界培育精英人才,已成为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紧扣德育、优化智育、加强体育、升华美育、重振劳育,通过健体、培志、启慧、美雅、悦行的育人活动,使学生品格“高”起来,思维“活”起来,身体“强”起来,眼睛“亮”起来,双手“勤”起来。全面发展、多元培养,术业专攻、淬炼精英,为未来教育奠基固本。
四、务实精细管理,凝聚高质量发展之力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采用积极务实的态度,把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分解到各处室,具体到个人手中,实现责任到人,从而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漏洞和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应是高起点、高要求,聚焦管理精细化、教研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家校合作精细化、品牌建设精细化等工作,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品质。必须管好关键事,落实关键处,加大管理力度,让学校的发展兼具深度和温度。
五、重视师资建设,拓宽高质量发展之源
教师是立教之源,绘就高质量教育版图,需要厚德载物的“教育者”,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守正创新的“急先锋”。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我校坚持“严选严管”原则,从“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三方面做文章。严把教师入口关,吸纳优质资源助推教育;劲吹教师发展观,帮助教师做好职业规划;高歌教师荣誉观,打造名师,起到辐射带动效应;强化教师价值观,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在教研、课堂、作业、评价等方面加强常规管理,不断在学习、培训、激励等方面提升教师能力。
六、强化监测评价,赋能高质量发展之效
大数据背景下教学监测评估通过监测、判断、评估、建议构成一个连续、动态的整体,进而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聚焦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测,其核心意义在于监测常态教学,反馈即时信息;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精准分析,打造个性档案;深化评价方式,建设命题机制。
实施教学评估监测,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学生层面,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层面,紧抓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紧扣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办学品质的优化。通过质量比对、问卷访谈等多途径的学情调查数据,多维度地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知不足而稳行,为高质量教育发展精准赋能。
七、完善课程体系,延展高质量发展之根
学校立足本校实际,通过对各种类型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组织,从而形成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这是普通高中校本化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本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彰显本校特色的关键。我校从“五育并举”视角以系统思维来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依托自身优势特别强化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化、项目化、体系化的实施方式,以劳动教育立下树人之“本”、以劳动素养塑造育人之“魂”、以劳动课程扎下教育之“根”。
技能成就人生,劳动创造未来。我校从五方面推进基地建设:一是基地内设置自主活动烹饪区,让学生展示劳作技能;同时开展班级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每年开展“开耕节”“采摘节”等劳动教育周活动,充分展示劳动教育成果。三是制订劳动教育评价方案,从课程落实、实践成果等方面对各班进行综合评价,并定期评选优秀班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劳动之星”称号。四是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同时强化与校外基地的合作,达成共建共赢。五是发挥辐射作用,必要时对外开放校园基地,接纳区域内中小学生来校体验观摩。
我校增设生产实践调研类劳动课程,让学生于劳动中树立责任意识,锤炼吃苦精神,掌握劳动技能,理解劳动价值;开设手工社、科创社、园艺社、插花社等学生社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体,以活动设计为载体,锻造学生精益求精品质;开设志愿服务、植树、垃圾分类、保卫母亲河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劳动自立意识,深植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当下,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逐渐落地落实,学校教育也急需探索出一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事业发展的质地和成色,大幅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我校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在思想上形成“一盘棋”,在力量上捻成“一股绳”,从七个方向发力,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价值引领,铸就高质量发展之魂
正确的价值引领,是指引高质量教育征途的“灯塔”,是导航高质量教育定向的“北斗”。高质量发展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学生心里厚植精神认同,培育道德情怀,培养实践能力。
我校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做好培育工作。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完成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工作。二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实效,将立德树人贯穿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二、根植文化认同,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发展高质量教育须依托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精神传统、特色文化及区域文化出发,在文化建构上用心、用情、用智,把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治理体系、教学实践、教育任务、人际关系、学生成长等办学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此外,还须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空间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安排、课程开发、课堂改革、作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方面面,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依托。
三、聚焦多元发展,抓实高质量发展之本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多元化,为社会各界培育精英人才,已成为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紧扣德育、优化智育、加强体育、升华美育、重振劳育,通过健体、培志、启慧、美雅、悦行的育人活动,使学生品格“高”起来,思维“活”起来,身体“强”起来,眼睛“亮”起来,双手“勤”起来。全面发展、多元培养,术业专攻、淬炼精英,为未来教育奠基固本。
四、务实精细管理,凝聚高质量发展之力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采用积极务实的态度,把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分解到各处室,具体到个人手中,实现责任到人,从而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漏洞和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应是高起点、高要求,聚焦管理精细化、教研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家校合作精细化、品牌建设精细化等工作,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品质。必须管好关键事,落实关键处,加大管理力度,让学校的发展兼具深度和温度。
五、重视师资建设,拓宽高质量发展之源
教师是立教之源,绘就高质量教育版图,需要厚德载物的“教育者”,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守正创新的“急先锋”。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我校坚持“严选严管”原则,从“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三方面做文章。严把教师入口关,吸纳优质资源助推教育;劲吹教师发展观,帮助教师做好职业规划;高歌教师荣誉观,打造名师,起到辐射带动效应;强化教师价值观,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在教研、课堂、作业、评价等方面加强常规管理,不断在学习、培训、激励等方面提升教师能力。
六、强化监测评价,赋能高质量发展之效
大数据背景下教学监测评估通过监测、判断、评估、建议构成一个连续、动态的整体,进而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聚焦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测,其核心意义在于监测常态教学,反馈即时信息;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精准分析,打造个性档案;深化评价方式,建设命题机制。
实施教学评估监测,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学生层面,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层面,紧抓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紧扣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办学品质的优化。通过质量比对、问卷访谈等多途径的学情调查数据,多维度地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知不足而稳行,为高质量教育发展精准赋能。
七、完善课程体系,延展高质量发展之根
学校立足本校实际,通过对各种类型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组织,从而形成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这是普通高中校本化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本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彰显本校特色的关键。我校从“五育并举”视角以系统思维来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依托自身优势特别强化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化、项目化、体系化的实施方式,以劳动教育立下树人之“本”、以劳动素养塑造育人之“魂”、以劳动课程扎下教育之“根”。
技能成就人生,劳动创造未来。我校从五方面推进基地建设:一是基地内设置自主活动烹饪区,让学生展示劳作技能;同时开展班级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每年开展“开耕节”“采摘节”等劳动教育周活动,充分展示劳动教育成果。三是制订劳动教育评价方案,从课程落实、实践成果等方面对各班进行综合评价,并定期评选优秀班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劳动之星”称号。四是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同时强化与校外基地的合作,达成共建共赢。五是发挥辐射作用,必要时对外开放校园基地,接纳区域内中小学生来校体验观摩。
我校增设生产实践调研类劳动课程,让学生于劳动中树立责任意识,锤炼吃苦精神,掌握劳动技能,理解劳动价值;开设手工社、科创社、园艺社、插花社等学生社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体,以活动设计为载体,锻造学生精益求精品质;开设志愿服务、植树、垃圾分类、保卫母亲河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劳动自立意识,深植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发布日期: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