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贵州省铜仁市:
发展集体经济 打造富民强村“强引擎”
文章字数:1,998
  □张伟 本报记者 王建武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的“两强两富”目标,创新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七个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提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截至目前,全市2738个村集体经济均有经营性收入,其中50万元以上占20.56%。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净增2371元,增幅17.5%。
  健全体系抓统筹 着力构建集体经济新格局
  突出四级联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市委先后召开启动大会、推进会、调度会8次,区(县)党委研究部署51次,有力构建“四级书记亲自抓、专班专人具体抓、部门属地双责任”的责任体系。
  突出资金撬动。统筹发改、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中央组织部扶持资金1.15亿元、财政衔接资金16.11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5亿元,各区(县)整合支持资金1000万余元,解决村集体经济资金匮乏问题。
  突出示范带动。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达标”示范创建,聚焦产业规划合理、品牌效应凸显、管理机制健全、经营方式灵活、利益联结稳定,推进39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提升。
  突出全盘互动。建立“强村帮弱村、弱村抱团发展”机制,建立“强村帮弱村”696对,帮助弱村解决发展困难问题465个,建立“弱村抱团发展”93组,整合项目105个,整合资金3882万元,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培、难题联解,推动技术、资源、市场共享,推动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建强组织抓引领 着力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组织提质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449名,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细化村“两委”成员领办责任,推行村“两委”成员和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增强集体经济引领力。
  头雁赋能强带头。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累计组织2593名村干部提升学历,培训基层党员干部10800人,持续提升履职能力。
  人才培育强支撑。聚焦农业农村、创业能手、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中医传承等6个方面,制定“1+6”乡土人才评价办法,培养“土专家”“田秀才”4888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交流、技能大赛等活动50余场次,着力为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技术指导强保障。扎实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员223人,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服务16904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516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964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24项、农业新品种300个,保障集体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创新模式抓经营 着力打造集体经济新引擎
  搭建平台载体。按照“县级成立总公司、乡级设子公司、村级设服务部”模式,成立强村富民公司234个,整合各类资金7.87亿元,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保险、统一奖补和分户经营的“五统一分”方式为小规模产业和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
  培育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带动、资源资产入股、提供社会服务、承接工程项目、实行订单生产”5种模式,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方式,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3家、家庭农场10527家,村集体根据龙头企业需求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产业,有效解决企业生产成本高、村集体产业销售难题。
  盘活闲置资源。采取管理自营、租赁运营、重组整合等“九个一批”经营模式,引进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发包、参股、联营、合作等方式,分类盘活低效闲置资产。
  强化金融服务。选聘500名“金融村官”结对帮扶500个村,解决融资信贷资金4.47亿元。设立“强村富民贷”“乡村振兴产业贷”,2023年新增投放资金15.97亿元。统筹区(县)设立不低于500万元的财政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信贷风险分险机制,加强金融安全保障。
  发挥功能抓实惠 着力提升集体经济新成效
  强化务工增收。利用农村闲置学校房屋土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门面等既有资源,创办强村富民工坊349个,根据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村级供需清单接单派工,开工建设“以工代赈”项目321个,完成财政投入9.97亿元,发放劳务报酬4.03亿元。
  注重利益联结。实行政策分红、效益分红、集体分红“三次分红”,将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运行、村干部奖励、脱贫户、监测户、农民收入等有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树立文明新风。结合本地风俗文化,举办体育赛事、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之星”“优秀大学生”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七进”活动,推进文明村镇创建,以整治滥办酒席、推行殡葬改革、弘扬孝道文化为重点,引导树立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正气清风。
  提升治理效能。将集体经济分配与村民日常行为挂钩,推广建立“垃圾兑换超市”,采取“收垃圾、存积分、兑奖品”方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着力破解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主体难明确、机制难建立、陋习难改变等问题。全面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建立孝文化积分管理制度,将孝老爱幼从道德约束变为共同准则,着力建设“党建垣孝文化”和美乡村。
发布日期: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