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作家书写农村题材的“素材库”
—— 散文集《春志》创作谈
文章字数:1,433

  廖兴友(四川)
  春芽破土,生命向阳,是春志。我是一名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和记录者,用心聆听乡村振兴砥砺前行的脚步声,用心记录乡村振兴的春天向我们一步步走近。我俯下身子,贴近大地,感受着被春风吹醒之后大地的心跳,泥土被春雨滋养浸润之后散发的芳香。
  散文集《春志》被列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乡村振兴重点扶持项目,我是诚惶诚恐的。我不是专业作家,无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华丽的文字语言。我也不是乡村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无深刻的理论观点。我只是一个生在乡村,青壮年离家,在外漂泊又重返家乡的基层干部。回到家乡之后,我的工作就是专注于乡村治理,关注乡村现状,思考制约乡村发展的痛点难处在哪里及怎样破解乡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涵养不一样,故各自的性格和处事风格都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多从自身找原因看问题,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做事效率高的工作环境。起初,我挨个儿地给村干部们谈心交心做工作。俗话说,“相互搭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但是,我和包村领导通过个别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各自剖析检讨等形式,磨破了嘴皮说干了口舌,却不尽如人意。
  我在想,是不是大家平时缺乏学习,有些浅显的道理没有顿悟所致?于是,在村“两委”会上,我提议建立村“两委”阅读考核机制,开展读书活动。建议村干部每两个月阅读一本书。村里从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购买小伙伴们喜欢的书籍。读完后,写一篇读书笔记,书增补到村图书室供村民阅读。到了两个月“交作业”的时候,我发现爱读书的早就读完并写出漂亮的读书笔记,不爱读书的人交不出读书笔记。后来我鼓励几位爱读书的小伙伴阅读社工类的图书,他们先后考上初级和中级社工职称,每月待遇增加了好几百。其他几位把手机当作宝贝的见读书可以增加收入,赶紧拾起书本,挑灯夜战,你追我赶。如今,社区阅读蔚然成风,村干部之间团结友爱,工作上互帮互助已成为不二的共识。
  村(社区)“一把手”的不易,表现在村干部是否把老百姓的事时刻装在心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很多人看来,本身是很小的事情,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个大事情。在乡村,村干部做再多的事情,一些人都会觉得你是理所当然,他可以视而不见,甚至会被称为“作秀”,招来无端谩骂。
  《春志》是我在基层工作5年来,特别是近期工作生活的一个小结。主要部分为乡村振兴的工作漫谈,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的所感所悟,以及部分地域文化的解读。部分文稿既指出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溯源了问题的原因,又提出了破解的建议。部分稿件经媒体发布后,在乡村基层干部中产生了较大反响,被他们称为是一本“说大实话的书”。
  《春志》出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作为好书进行推荐。不少基层干部读过该书,称在本书中处处可找到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子”。从创作的角度,一些作家则认为,乡村题材一直是创作的富矿。而不少作家在现实写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乡村题材作品,往往难以跳出两种“极端”:要么把农村描述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写烟火,说乡愁,美不胜收;要么把农村写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我想说,无论怎么形容怎么写,如果不深入农村,不与农村、农业、农民深层次接触,没有参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工作,是怎么也把不稳“三农”之脉的。所以,有些作家朋友看了《春志》如获至宝,倒不是因为《春志》的文字有多么优美,也不是因为作品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春志》就是一本业余作者及专业作家在书写诗歌、散文、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时,原汁原味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库”。
发布日期: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