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广安市供销社:
多元整合“手牵手”兴农富农“唱新歌”
文章字数:3,122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四川省广安市供销社全面落实总社、省社工作安排,聚焦“三农”工作,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着力点,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牵手农民 解锁共同富裕“密码”
  引农入社。坚持开放办社理念,通过生产合作、营销合作、土地合作、劳务合作等方式,以“三会”制度为纽带,以利益联结为核心,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入社,搭建共富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夯实供销社服务根基。据统计,累计建成基层供销社220个、综合服务社1072个,发展农民社员2.3万人。其中,邻水县城北镇惠民供销社依托村(社区)经营实体店,发展社员122人(其中农民成员占80%),建立综合服务社13个,组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1个,通过整合发挥社员力量,将农副产品直供机关单位、学校、老年康养中心等,形成辐射全镇、服务到户的供销网络。
  助农入行。大力开展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民职业经理人等行业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激发生产劳动和经营致富内生动力,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广安市供销社与国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由国有企业运行广安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学院,争取农业农村、残联、人社等部门培训项目,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级社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23年,全市共培训基层社主任268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65人次。
  带农入市。以社有企业为龙头、基层供销社为牵引,市、县联合搭建“广安生鲜达”平台,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销售途径,开展产销对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提供生鲜食材直供服务,拓宽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基层供销社链接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35家,社有企业对接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50余家,销售本地农产品5000余吨。搭建数字供销平台,实缴注册资本135万元组建数字供销公司,统筹全市供销数字化转型业务,推动小农户、小商户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融入产业链、大市场,2023年全市80个城乡供销网点实现数字化赋能。大力推进“五经普”工作,将2504家专合社纳入统计名录,彰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锚定农业 当好田间地头“管家”
  深入推进供销服务园区。将农业园区作为供销服务产业的“主战场”,每个县聚焦1-2个园区建平台、抓融入,围绕武胜县白坪—飞龙现代农业、广安区花桥粮油、前锋青花椒产业、华蓥市粮油产业、岳池县川菜基地、邻水县脐橙产业等园区布局,通过供销自建、园区赋能、“园社共建”等方式建设区域为农服务中心,为产业发展开展全链条服务,助力产业振兴。全市建成园区服务型为农服务中心7个、基层社示范社10个、社有企业运营中心2个,重点服务全市7个农业产业园区,涉及粮油及大雅柑、青花椒、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产业。
  其中,前锋区将花卉苗木基地—大良田园全权交由社有企业建设、运营,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2000亩,培育花卉60万株,被评定为AAA级景区,成为全市乡村振兴样板工程;武胜县将大雅柑品牌培育运营交由社有企业主导,把投资1.2亿元建成的武胜县晚熟柑桔初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交由社有企业运营,与阿里、美团达成合作协议,带动20万亩产业基地提质增效。武胜县成为全国大雅柑单品种植最大县,武胜大雅柑走进了央级媒体“致富经”“产经”等栏目;岳池县供销社在蔬菜园区设置“政务服务+供销”专区,提供农资供给、劳务中介等39项服务,得到群众好评。
  大力推广土地托管。突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组建全市农机智慧联盟,统筹系统141台农机资源,开展撂荒整治、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土地利用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
  据了解,岳池县新场供销社每年为周边县、乡镇、行政村开展旋耕作业1.5万亩以上,年销售各种化肥约180吨,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撂荒地托管服务500亩以上,主要托管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促进村民增加收入约1000元/户,成为岳池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服务工作示范点。华蓥市等供销社将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与撂荒地整治结合起来,整治撂荒地2000亩,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供销方案。
  探索开展农民互助合作。按照“供销社+互助合作”模式,通过“两个到户”方式(组织到户、服务到户),整合农户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社,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经营、统一分配收益,由供销社提供农资、农机、农技、销售、信用等服务保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忙时种粮、农闲时种蔬,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通过互助合作建成产销基地12个,受惠群众6.8万人。广安区花桥镇供销社通过互助合作发展油菜产业,种植油菜1万余亩,实现产值700万元。
   扎根农村 架起城乡融合“桥梁”
  健全城乡流通网络。推动“交商邮供”融合发展,以区域性公共型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为重点,建设市有集散中心节点、县有区域物流配送枢纽、镇有产地分拣服务的现代化流通网络,构建全市农产品流通网络“一张网”,推动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程度和效率。分步实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计划,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涉农产品流通服务中心、城镇社区和乡村流通服务网点达到100个以上。与重庆江津、渝北和浙江湖州等地供销社签订合作协议,与贵州等地商会创新开展“社·会”合作,吸纳开放办社企业25家。
  拓宽供销服务领域。将提升供销综合化服务水平作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要内容,成功争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落实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供销改革发展。在广安区试点基层社运营社区食堂、农贸市场、小区物业,在前锋区试点基层社参与环境治理、乡村旅游,在岳池县试点基层社参与公路养护、公墓管理,每年一季度召开全市供销社系统现场会比成绩、晒亮点、推经验。
  汇聚基层组织合力。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在村级层面组织融合、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全市基层供销社“三社融合”比例达60.5%。广安区石笋供销社吸纳1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共建,政府支持土地10.5亩、整合项目资金637万元,建成农事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20万元、分红36万元;彭家镇天井村推行“村两委+供销社”共建模式组建村级供销社,服务范围从农资、农产品销售等传统业务拓展到办公用品、垃圾清运及垃圾分类、村级小微公益性项目建设等综合服务,搭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样板。前锋区水口村供销社按照“村社共建”模式,牵头在广安青花椒园区组建而成,建设运营6000平方米青花椒加工中心,年组织劳务达1000人次、加工青花椒200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8万亩,在花椒管护、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挥了联农带农重要作用。
  运行学生营养健康平台。该平台是市政府主导、市供销社搭建运营的公益性平台,运营经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已累计投入1331万元,服务全市877所学校、38万余名师生。平台运行实行“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定价,平台采购网站上的挂牌价为生产企业的产品到岸价格加上物流企业的二次配送费;二是统一下单,由平台收集汇总学校订单并向入驻企业发出供货需求;三是统一仓储,所有食材经平台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四是统一结算,入驻企业按月与平台对账结算,学校按月与平台对账付款;五是统一配送,平台根据订单需求下达配送指令,由合作物流企业实施配送。
  目前,通过公开挂网征集累计入驻生产企业52家,上线食材有大米、食用油、面粉、面条、鸡蛋和食用盐共6大类117个品种,供应食材3万吨,金额逾2亿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通过发挥平台规模采购效应,与广安本地农产品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有效解决了本地农产品卖难问题。
发布日期: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