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文章字数:3,705
  □新华社记者
  2023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注定不平凡——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奋进。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
  科学指引,勇毅担当。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
  (一)
  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回望全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
  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部分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减弱;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进入四季度,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
  事非经过不知难。驶入2023年,中国经济航船面对新的激流险滩:
  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环顾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难度加大。
  不同于以往常态化、周期性的复苏,后疫情时代的复苏过程会有波动、时间更漫长。
  “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信心,来自思想的引领——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要部署: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时隔一个多月,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广东,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东至长三角、西至新疆、南至广东、北至黑龙江……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明确要求:
  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信心,来自上下同欲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重要分析判断。
  针对今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部署。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此同时,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
  信心,来自实实在在、得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83.2%,其中三季度贡献率提升至94.8%;前10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
  三季度以来要素流动趋于活跃,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同步回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批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
  横向对比,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以来,诸多外企高管密集访华,加码在华投资。
  “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超过今年”……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11月16日,美国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举世瞩目。
  “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二)
  “新质生产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巩固复苏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内生动力还不强,总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
  向“新”而行,依靠创新驱动积蓄发展动能——
  11月2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一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未来感:介孔材料、环形RNA、智能机器人、创新药械,还有“空天陆海能”的一个个大国重器,一张张科创名片熠熠生辉。
  展厅里,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到地方考察调研的机会,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重大科研进展,研究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释放出始终聚焦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
  今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聚焦科技工作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以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一系列重大工程亮相,成为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上半年合计产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大中小企业链式协同、融通创新;“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技术加力赋能实体经济。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向“新”而行,在绿色升级中不断显现新气象——
  “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殷殷嘱托:“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
  (下转第3版)
发布日期: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