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努力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文章字数:3,349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刘士安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朱基钗
万里长江如同一条巨龙飞向浩瀚大海,上海恰似高昂的龙头,以腾空之势不可阻挡地奋勇向前。这是上海地理位置的形象描绘,也是其经济地位的生动写照。
11月末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考察。这次来,他心里装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装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项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牵挂着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大事小情。
总书记一路走来,无论是考察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还是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看的、问的、想的、讲的,都没有离开这些话题。
使命如炬
“把上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
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到后来的“四个中心”,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底国家明确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这项重大决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上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承担更多、更大、更重使命的过程。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就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有大视野才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总书记这席话,充分展现了对“五个中心”建设战略谋划的高点站位和远大追求。
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浦东是前沿阵地。2007年3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习近平同志就开启19个区县的全面调研,第一站到的是浦东。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第一站还是浦东。
浦东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烂泥渡路”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繁华的商圈、密集的金融机构、林立的研发大楼、往来穿梭的车船……这里就像一颗强劲搏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输送着金融血脉和发展动能。
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总书记走进期货交易大厅,屏幕上红绿相间的数据,跳动着指导上下游成千上万家企业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
上市品种交割品的展台上,原油、纸浆、橡胶、铜、铝、镍……这家交易所还是个“90后”,成立不过20多年,却成绩斐然,成交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三大期货交易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落到橡胶上。
国内橡胶资源曾十分匮乏,有“一粒胶种一两黄金”之说。而今日,我国成为全球橡胶的主产国之一,“上海胶”全球定价中心加快形成。总书记听了颇为感慨:每一个期货品种背后都有一个行业支撑,上期所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总书记关心了多年。听闻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于今年8月上市,成为我国首个服务类和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总书记表示肯定。
往事如潮。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绪回溯到16年前。他对大家说:“我在上海工作时,抽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好几家金融机构,其中就包括上期所。当时期货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已经在亚洲、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了。我们也因此看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要再接再厉。”
对科技创新,总书记始终放在心头。离开上海期货交易所,他来到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察看每一个展位,在智能机器人面前停下了脚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一个机器人“秀”起灵活的“手指”,脚步稳当地“走”过来。“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从实用的情况看,已经铺开了吗?”问得细致,思得周密。
看完展览,总书记有感而发:“上海取得的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
从一颗螺丝钉也要进口,到大国重器彰显大国底气,历经几十载的拼搏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展厅里,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齐聚一堂。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科研领域硕果累累,江山代有才人出。总书记抚今追昔:“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书写“五个中心”建设华章,需要有凌云之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新期待,也成为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新定位。随着“五个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心如磐
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瞻仰,重温我们党的梦想启航。他在“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字迹前凝思,在一幅清末《时局图》前喟叹,在巨幅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百年风云,沧海桑田。时代在变,初心不变。
曾经,建筑密、人口稠、房屋挤、道路窄、绿化少,“大城市病”一直困扰着上海。当年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放心不下市民的住房困难。周末,他常到老旧小区去走一走,到里弄去转一转,琢磨琢磨那些“老大难”问题怎么办。
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来看一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上海的步子又稳又快。现在全市累计建设完成31.6万套(间),距离“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增建设筹措47万套(间)的目标越来越近。
阳光正暖。总书记走进出租房社区。
郑岚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多,在这里租了一套两室一厅。她和母亲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租赁的新居。
“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推窗见景,屋内布置得很温馨,郑岚予笑容灿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正让更多“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
另一栋楼是宿舍型出租房源,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个双人间。
这里住着敬老院的两名护理员。书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租户钱丽丽来沪十多年,一度为租房难、租房贵而发愁。今天,她欣喜地说:“这里租金便宜,卫生间的热水都是24小时的,上下班路上只花十来分钟。我们很满意。”
隔壁是个四人间。租户都是附近物业公司的保安。他们向总书记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有公共的厨房、洗衣房、浴室,还有会客室,外面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蛮好、蛮好!”
“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总书记亲切问道。
来自山东临沂的苏元宝说:“再发展一下,我就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在这里租个一居室。”来自安徽宿州的吴涛说:“我想考个证书,再找个女朋友,在这里安个家。”
“好啊!扎根,落户,发展。”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要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上来欢送。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到闵行来调研了一天。这次再到闵行来,看到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言辞谆谆,“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个城市的温度,在不弃微末的建设中累积,靠不舍昼夜的发展去呵护。室内、室外,上海在紧凑的空间里腾挪,努力给百姓多一些公共区域。这座城市,公园加速“生长”,5年间从243座增加到了670座。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
(下转第3版)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朱基钗
万里长江如同一条巨龙飞向浩瀚大海,上海恰似高昂的龙头,以腾空之势不可阻挡地奋勇向前。这是上海地理位置的形象描绘,也是其经济地位的生动写照。
11月末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考察。这次来,他心里装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装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项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牵挂着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大事小情。
总书记一路走来,无论是考察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还是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看的、问的、想的、讲的,都没有离开这些话题。
使命如炬
“把上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
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到后来的“四个中心”,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底国家明确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这项重大决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上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承担更多、更大、更重使命的过程。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就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有大视野才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总书记这席话,充分展现了对“五个中心”建设战略谋划的高点站位和远大追求。
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浦东是前沿阵地。2007年3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习近平同志就开启19个区县的全面调研,第一站到的是浦东。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第一站还是浦东。
浦东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烂泥渡路”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繁华的商圈、密集的金融机构、林立的研发大楼、往来穿梭的车船……这里就像一颗强劲搏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输送着金融血脉和发展动能。
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总书记走进期货交易大厅,屏幕上红绿相间的数据,跳动着指导上下游成千上万家企业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
上市品种交割品的展台上,原油、纸浆、橡胶、铜、铝、镍……这家交易所还是个“90后”,成立不过20多年,却成绩斐然,成交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三大期货交易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落到橡胶上。
国内橡胶资源曾十分匮乏,有“一粒胶种一两黄金”之说。而今日,我国成为全球橡胶的主产国之一,“上海胶”全球定价中心加快形成。总书记听了颇为感慨:每一个期货品种背后都有一个行业支撑,上期所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总书记关心了多年。听闻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于今年8月上市,成为我国首个服务类和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总书记表示肯定。
往事如潮。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绪回溯到16年前。他对大家说:“我在上海工作时,抽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好几家金融机构,其中就包括上期所。当时期货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已经在亚洲、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了。我们也因此看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要再接再厉。”
对科技创新,总书记始终放在心头。离开上海期货交易所,他来到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察看每一个展位,在智能机器人面前停下了脚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一个机器人“秀”起灵活的“手指”,脚步稳当地“走”过来。“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从实用的情况看,已经铺开了吗?”问得细致,思得周密。
看完展览,总书记有感而发:“上海取得的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
从一颗螺丝钉也要进口,到大国重器彰显大国底气,历经几十载的拼搏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展厅里,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齐聚一堂。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科研领域硕果累累,江山代有才人出。总书记抚今追昔:“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书写“五个中心”建设华章,需要有凌云之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新期待,也成为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新定位。随着“五个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心如磐
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瞻仰,重温我们党的梦想启航。他在“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字迹前凝思,在一幅清末《时局图》前喟叹,在巨幅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百年风云,沧海桑田。时代在变,初心不变。
曾经,建筑密、人口稠、房屋挤、道路窄、绿化少,“大城市病”一直困扰着上海。当年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放心不下市民的住房困难。周末,他常到老旧小区去走一走,到里弄去转一转,琢磨琢磨那些“老大难”问题怎么办。
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来看一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上海的步子又稳又快。现在全市累计建设完成31.6万套(间),距离“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增建设筹措47万套(间)的目标越来越近。
阳光正暖。总书记走进出租房社区。
郑岚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多,在这里租了一套两室一厅。她和母亲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租赁的新居。
“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推窗见景,屋内布置得很温馨,郑岚予笑容灿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正让更多“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
另一栋楼是宿舍型出租房源,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个双人间。
这里住着敬老院的两名护理员。书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租户钱丽丽来沪十多年,一度为租房难、租房贵而发愁。今天,她欣喜地说:“这里租金便宜,卫生间的热水都是24小时的,上下班路上只花十来分钟。我们很满意。”
隔壁是个四人间。租户都是附近物业公司的保安。他们向总书记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有公共的厨房、洗衣房、浴室,还有会客室,外面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蛮好、蛮好!”
“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总书记亲切问道。
来自山东临沂的苏元宝说:“再发展一下,我就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在这里租个一居室。”来自安徽宿州的吴涛说:“我想考个证书,再找个女朋友,在这里安个家。”
“好啊!扎根,落户,发展。”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要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上来欢送。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到闵行来调研了一天。这次再到闵行来,看到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言辞谆谆,“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个城市的温度,在不弃微末的建设中累积,靠不舍昼夜的发展去呵护。室内、室外,上海在紧凑的空间里腾挪,努力给百姓多一些公共区域。这座城市,公园加速“生长”,5年间从243座增加到了670座。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
(下转第3版)
发布日期: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