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奔跑:最美的姿势
—— 读苟刚散文集《在故乡的原野上奔跑》
文章字数:2,878

  孙梓文(四川)
  阅读苟刚的散文集《在故乡的原野上奔跑》,感觉跟天气一样——火热,浓烈。书籍分为“陌上花开”“黉门晨钟”“萤窗夜话”三辑,分别为我们展示了人生长河中丰富多彩的人事和物事,像一本多彩的相册,一经打开,弥漫在岁月中的笑声、哭泣、幸福、忧伤扑面而来,让人不忍一握。文字之中的温度,没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让人如饮一杯岁月的老酒,芬芳、沉醉。在苟刚的散文中,我感受到他的立面,也似乎发现自己的身影,时不时与他重叠。这种通过文字带来的体认,让我更加确认,苟刚的奔跑,有着风声、犬吠、马嘶。我们在这些风声、犬吠、马嘶里,出离了日常的庸碌,得以重新触摸童年的模样,与经年不变的坚守缠绕。从醇厚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一位年富力强的教育工作者恒定的初心和砥砺奋进的情怀,以及一位文学爱好者葆有的本心和风雨兼程的韧劲。我相信,有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一线,守护孩子们的理想和明天,一定会织就最美的风景;有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坚守内心的热爱和志趣,一定会成就最高的愿景。
   童年:烂漫的奔跑,成为人生之源
  诚如作者所说:“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者在回望童年时,对不同的儿童期表现给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童年趣事》这样展开:“放学路上、自家院里、河滩上、堤坝上,还有乡间那开满野花的田埂都是小伙伴滚铁环的‘舞台’”“儿时挤油的快乐如同老酒,历久弥香……”回望和打量童年的游戏,不是执迷于那种游戏的趣味,而是思考“陀螺的价值和美寓于旋转之中,而它不停旋转的动力来自鞭子看似冷酷无情的抽打……”正因如此,作者在回忆童年天真烂漫时光时,虽有不能再回到过去的忧伤感怀,但却没有沉陷于旧时光不能自拔。而是用一种时空转换的方式,给出了新时代新生活的走向和奔跑方式。如在《打着火把看电影》一文中,作者阐释道:“如今,乡村里道路宽阔四通八达,差不多户户彩电、家家轿车,互联网也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打着火把看电影的场景已经不可复制。我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依然无比怀念照亮我童年生活的火把。”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留恋于消逝的事物而喟然叹息,而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出更为意气风发的胸臆和朝气蓬勃的气象。
  书中充满乡思乡愁的文章,尤其让人珠泪闪烁。《母亲的顶针》是一篇深情之作,以小见大,情思绵绵。开篇“老家的瓦房终于还是要拆除了。得到消息的我匆匆赶回去,收拾整理旧物。在立柜的角落里,一枚锈迹斑斑的顶针映入眼帘。”和结尾“凝视着这枚结百衣纳千鞋的顶针,我鼻头一酸:我不知母亲一生用断了多少钢针、用坏了多少顶针,但我知道针线攥在母亲的手头,始终连在我的心头……”首尾呼应,中间是细节的描摹和情感的粘连,诸如这样的文字:“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心里一直印着母亲纳鞋底时的情景。就着昏黄的灯光,母亲习惯将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后扎在鞋底上,用指上戴着的顶针使劲地顶住针鼻,针便一点点穿过鞋底,在另一面露出针尖,直到露出大半个针身,母亲用力夹住针一拔,针、麻绳便离开鞋底,然后用手把麻绳狠狠地勒紧,再重复这样的动作。”让我们在平凡细微之处见证着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苟刚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特别能打动同时代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人。如力作《乡村瓦事》中对制瓦前的准备和流程都作了详细介绍:“父亲先是去掉表土,露出黏土,用锄头把土挖下来,用撮箕挑到平整好的土坝,倒成像红薯埂一样的长条,日晒雨淋,隔几天翻一翻。土晒好以后,收拢到一处,铺成大约一尺厚的一大盘,一般直径都在十米左右。挑水泼透,然后牵来家里养的水牛转圈踩泥。转的过程中,父亲不停地用铁铲铲泥。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一盘泥就踩好了。踩好的熟泥用手抓起来捏不变形,就像过年的时候打好的糍粑一样……”让人记忆深刻,诸如此类记述消逝事物的制作工艺和失散的童谣歌曲,那种担心失传和有朝一日再次盘活的苦心充盈其间,让会心的读者心头一热。这种情怀,作者在文中也作了一些交代:“许是怀旧吧,在我的坚持下,厨房和屋后的鸡鸭棚舍使用了拆下来的旧瓦,盖得很密,挤挤挨挨的,黑灰一片。素来节俭的父亲让拆下来的青瓦再一次派上了用场:敲碎成瓦子,拌和在石子、水泥中,浇筑成院坝和入户道路”。
  《父亲的河流》以河流与父亲的关系来写父亲,最后父亲化为一条河流。手法新颖,老到,大气,匠心独运,语言沉稳,其间不乏以我观父亲,父与子的关系互为映照,是笔者用心用情所系。“父亲就像灌进水田里的河水,只要有一点空隙就把自己耗进去……水边长大的父亲自身便是一条河流——滋润土地、养育庄稼、抚育儿女……”
  回望童年,回首故园,当然情真出好文。但作者不满足于此,他要常常回到故乡,写出了一系列现场感强烈的文字,让我们又跟随作者回到家乡,体会与父母同处的那种温暖,体味童年场景的那种动情。“老家开始成为我的后花园与精神港湾。我布置了书房、添置了茶具、移栽了花廊。”在《老家花事》一文中,我们就这样与作者一起,享受到老家生活的扑鼻花香和人世美好。
  杏坛:奔跑成你的模样
  正如作者所言“无奋斗,不青春。人活在世上只是一种形式,奋斗才是对它唯一的注解。”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苟刚一路奔跑;当了老师以后,又在不同学校不同岗位历练,也一路带领自己的学生奔跑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他自励又励人,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兄长。“倏忽间,粉笔渐染我的双鬓,黑板擦拭去了我的年华。”正是这种无怨无悔,校园的钟声里,他感恩于教育过自己的魏新斗、冯先儒、高宗尧、邓英树等老师,甚至忆及给自己提供了丰富阅读书籍的乡邻李仕普,还回顾了自己的从教之路,让我们感受到一名教育工作者那颗感恩的心和博大的胸襟。
  尤其让人心热眼亮的,是作者对学生的念念不忘和人生指向,充满了正能量,寄寓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深情和深思。当然,最令读者感动的,莫过于沉浸在《开在纸盒的桂花》那种师生之间的温馨温暖温情,这师生情谊不仅是人性的闪光,更是精神的彼此烛照,让我们对人间充满向往和眷恋。
  书斋:在文字的罅隙中奔跑成光亮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的间隙,苟刚不仅在书斋里阅读、思考,更写出了别样的文字。“犹如一个真正爱花的人并不仅仅喜欢鲜花盛开时的娇艳可人,而是它的一生:它的生长,它的绽放,它的凋零……”这些随笔式的文字,像“滚烫的乡愁”一样,燃烧着、炸裂着,促使人不停地向前“奔跑”。无论是只有“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无论是“青春无价”到“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无论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人生需要用“逼”的方式不停地“奔跑”;无论是字解“仙”“俗”“福”,还是面对“苦乐人生”,苟刚给我们的,都是正解,都是他人生的总结,那些充满智慧和情思的文字,像一束光亮,照亮了迷途的奔跑者。
  所以,这些不经意的文字,不只是“秋日絮语”,更是“击掌立约、山高水长”成就“快乐人生”的法宝。阅读苟刚的文字,一名教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对他充满了相见恨晚的共情共见、促膝长谈的相知相惜。
  作者简介:
  孙梓文 本名孙国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文联驻会副主席。
发布日期: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