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绵竹市以“四书止纷”工作法为抓手 唱响新时代“枫桥经验”
文章字数:929

  □周韵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绵竹市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四书止纷”工作法为抓手,积极创新制度、健全机制,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和基层治理水平,丰富“枫桥经验”的内涵,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九龙镇棚花村,村民邓清荣有一栋闲置多年、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农房。他想通过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变现,但是流转涉及的房屋资质、产权债务、使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却困扰着买卖双方。
  针对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导致的矛盾纠纷多发问题,九龙镇推出了“四书止纷”工作法。棚花村村委会把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双方请到村委会,召集农交所、公证处、司法所等单位工作人员和律师开展现场法律服务,交易双方签订了《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有了“四书”作保障,邓清荣再也不用“望房兴叹”。
  棚花村村民袁大爷去世后,家中农房闲置,他的妻子和儿子打算将房屋变卖。来自省外的王先生想要在绵竹沿山购房定居,在得知小袁有意卖房后,两家人一拍即合,希望尽快达成买卖《协议》。但农村房屋是以户为单位,户主袁大爷去世,应办理相关手续。如果直接签订合同,双方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王先生对此犹豫不决。了解到交易双方的顾虑后,棚花村采用“四书止纷”工作法,及时为双方办理了合法手续,避免了不良后果发生。
  “四书模式”以法律视野规范农房使用权流转程序和资料为要件,提前规避可能产生的各类纠纷风险,使大量不合法、不合规的现象被及早发现,通过辅导引入法治正轨,更能做好各种不良情况的预判预测,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以促进农村闲置农房良性流转,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在“四书止纷”工作法的推动下,棚花村沉睡的闲置农房“活”了起来,流转业主对闲置房屋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房屋成为棚花村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近年来,九龙镇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有关诉讼、治安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实现了“三个零发生”。
  “四书止纷”工作法是绵竹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今年,在九龙镇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探索推广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特色工作经验,不断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日期: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