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定要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人手上
文章字数:1,525
□本报记者 吕婕 文/图
“快看,又是他。”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王朗片区巡护员梁春平,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受聘成为“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观众席不禁传出阵阵感叹。
“我父亲是王朗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巡山,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梁春平说,受父亲影响,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平武,守护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绿水青山与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周山区和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带,是我国现存最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九寨沟、松潘、平武、北川等4个县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将川甘两省4个市州7个县域11个保护区有机地连成了一体。
新手巡护员——克服“知识+实践”双重困难
“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能识别一些简单常见的野生动植物。”作为“新手巡护员”的梁春平意识到,“在山里玩”和“在山里巡护”有着天壤之别。但梁春平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燃起了一股学习探索的“熊熊烈火”。
参加培训、阅读书籍、系统学习……梁春平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由于王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这也为梁春平提供了宝贵而难得的学习机会。
度过“新手期”的梁春平面对巡护工作时,不再像起初那样局促和慌张,也更加理解了蕴藏在“巡护员”这份工作中的特殊意义与责任。
为了丰富物种监测内容,2006年,王朗自然保护区将“两栖爬行类动物”纳入了监测范围。已经在巡护员行列中“摸爬滚打”近10年的梁春平在得知消息后,不仅第一时间报名前往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还将新研究方向定为“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
如今,梁春平已然成为了王朗“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本土“专家”,先后参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个,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持续至今,已长达17年。如今,王朗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8类。
遇见大熊猫——在生死一线穿梭
野生大熊猫、羚牛、野猪、亚洲黑熊……一线巡护员的每一天都存在着“未知”,遇见野生动物,不仅有喜悦和激动,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安全风险。
“下山时走在路上,突然,左边竹林中传出‘哼哧哼哧’的呼吸声,一转过头,一只鼻子还冒着热气的野生大熊猫朝着我们就过来了。本能反应就是‘往前跑,往下冲’,发现大熊猫没继续追后,大家才放慢脚步。”回想起发生在2016年12月的惊险一幕,梁春平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扬起手模仿着当时的动作。
“野生大熊猫其实是标准的野兽,它的咬合能力很强。当时就只想跑,现在也有后怕。”梁春平到现在仍心有余悸。
攀爬高山、穿越峡谷、直面猛兽……无数次暴露在生死一线的梁春平却依旧坚定。“现在遇到野生动物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基本每次巡山都会遇见,这意味着王朗的生态越来越好。”谈到这里,梁春平的眼里神采有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解锁新身份——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
从一个山头走到另一个山头,从晨暮走到春秋,从二十岁小伙子走到年近五旬“老大叔”……26年,32297公顷巡护面积,梁春平追随着一个个野生动物的足迹,踏遍了超过90%的巡护面积。
如今,梁春平又踏上了新征程——“自然教育之路”。
“王朗原始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已成为“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的梁春平说道。
“自然教育,不仅能让更多青少年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含义。”梁春平说,“守护自然是我们这代人的重任,但‘接力棒’终将交给下一代人。未来,属于青年人。”
窗外的细雨还没停,穿着一身浅绿色迷彩服的梁春平起身,带着写满自然教育知识的笔记本走向了和他一样挑战“新身份”—— 自然教育课程讲师的巡护员队伍。
发布日期: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