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百年祠堂书声朗
李永才(四川)
文章字数:1,546
  久闻珍溪镇上有个施家祠堂,一直想去探访。施家祠堂始建于1913年,是一座具有传统民居风格的百年古建筑。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临长江,面宽三间,南北四台阶构成三进四合院布局,三个天井的院落,前有照壁,内有回廊,共有大小房间二十多间。
  我们走上朝门前的台阶,推开两扇方形木门,便看见几只麻雀聚在天井中央石地板上觅食,被推门声惊动,群起而飞,上了屋顶,停在青瓦上,叽叽喳喳,倏忽又飞向屋前一株枝繁叶茂的银杏高枝上。
  进入正门后,只见左右两边各有厢房,二进天井内有4间厢房;中庭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梁上有施纪云墨书。面阔5间,进深1间。后屋为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3穿用4柱,面阔3间,进深1间。施家祠堂是涪陵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其实祠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却不愧为书香门第。让我感兴趣的是祠堂主人,一门两进士,父子皆翰林,在珍溪这样的小镇,堪称奇迹。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施家父子从小生活与学习的地方,珍溪当然也不是浅薄之地。尽管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可能是一个难以寻找的标点,但也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镇。曾经的九宫十八庙远近闻名,从明朝中叶建镇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码头。毫无疑问,是这里清纯的水土养育了他们,是这里淳朴的乡风民俗影响和成就了他们,是这里耕读传家的家训教养了他们。
  施纪云先生日夜苦读,于光绪九年(1883年),凭自己的聪慧和才智,以金榜第28名被赐为进士,时年31岁。年纪轻轻就求取如此功名,是了不起的。就立功而言,他曾任湖北等地知府、道台,最终官至湖北提法使。更让人敬佩的是施先生在立德立言方面的成就。不管是入朝为官,还是告老还乡,他始终关注教育文化,并积极参与推办新学,其传道授业、奖掖后学的精神至今流传于市井。清光绪二十七年,他被涪州州牧聘请为总教习,在北岩“钩深书院”,开办“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堂”,招两个班,学堂办至光绪三十一年,“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堂”改办为“涪州官立中学堂”,就是现在的涪陵一中。
  施纪云先生不仅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堪称一流,尤其擅长楷书,其字严整有法,遒劲有致。涪陵白鹤梁留有他的游记楷书题刻,展现其书法笔力遒劲丰美,结体尤佳,风韵别致,堪称白鹤梁碑林楷书上品。
  施纪云先生殿试及第,作为翰林院编修,当过国史馆总纂兼总覆辑。施纪云为家乡涪陵所作的贡献甚多,最值得称道的要数于公元1928年编纂《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我们现在考察研究涪陵各历史时期物产经济、交通运输、山水胜迹和民俗风情等社会面貌,无不引据和参考。
  施家祠堂经历百年风雨,祠堂作为追忆先贤的地方,施家祠堂也不例外,而今已近80岁高龄的施家后人施曾广,是施纪云的孙子,谈及祠堂,他的眼神中充满敬畏。施家后人在家规族约的影响下,或为官一任,或造福一方,世代传承积善成德的家风。
  施家祠堂偏安于校园一隅,传统的书香门第与现代的莘莘学子共处一堂,交相辉映,不失为理想的选择。1958年11月,创办于涪陵中峰公社的涪陵县第九初级中学(现涪陵第十二中学)迁至施家祠堂,1961年4月停办并入涪四中,随后珍溪镇中心校以施家祠堂作为校址。一个世纪以来,方圆数十里的孩子在这人杰地灵之地接受人生的发蒙教育,然后走向远方。近年来,珍溪中心小学将施家祠堂辟为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设置有琴、棋、书、画室,以及藏书阁、国学馆等功能室,悬挂孔子、孟子的画像,布置琴棋名人墙和书画名人墙,并设立宣传“二十四孝”传统文化长廊。
  落日归江水,烟火向星辰。走出施家大院,站在门前台阶上,俯视滚滚长江,滔滔而去,我略有所思。那一张琴,一盘棋,一卷书,一幅画,似乎拂去了岁月的沧桑,所有尘封的往事,都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千般荒凉,以此为梦。”百年祠堂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岁月缱绻,这里的草木一定会葳蕤生香。
发布日期: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