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提高农田建设质量 夯实“天府粮仓”根基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
文章字数:1,832
    近日,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壮岭村的剑北粮油园区,利用改良后的山坡地栽植的优质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近年来,剑阁县在北部山区建设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整合广安市对口帮扶资金、奖补资金等各类资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数字农业工程等,依托优质粮油种植、稻鱼共生等种养循环模式,将过去的山坡地打造成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增产增效的“天府粮仓”。     特约记者 游青 摄

  □本报记者 冯丹
  近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情况,以及《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详细介绍。
  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同时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2019年以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系、建设面积、资金投入和建设路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四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先后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构建管理新体系。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主战场,四川省系统谋划、破旧立新,已构建起1个意见、1个标准、3个办法和N个配套文件的政策制度体系,实现“五牛下田”分散建设向“五统一”集中管理转变。
  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摸清了高标准农田历史底数,实现“底数清、位置准、情况明”。2019至2022年,四川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03万亩,累计建成5476万亩,迈上5000万亩台阶、居全国第五,为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投入新突破。在全国率先提出中省市县四级财政亩均补助3000元标准,四年累计投入401亿元,较2019年前实现亩均投入翻番。今年起,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中省补助最高达到每亩2150元、提高650元。同时,开拓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渠道,近两年41个县获得授信超百亿元。此外,社会投资也创新了多种方式,例如鼓励各地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资产折股量化等方式,支持和引导个人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任务或筹资投劳参与相关项目建设。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推动更多有信贷需求的农田建设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授信放款。支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按规定给予补贴,有效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
  开辟建设新路径。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2023年首次启动实施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推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实行整区域推进,有序开展都江堰灌区、蓬安县2个全国首批试点,眉山市、遂宁市2个市和大邑县、邛崃市、崇州市、什邡市、游仙区、顺庆区、高坪区、广安区、开江县、洪雅县10个县的省级示范,着力打造“天府良田”建设示范样板。
  尽管成效显著,但在坡耕地占比高达75.9%的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
  为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确保建设质量达标,今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了《规范》。《规范》明确了哪里建、怎么建、保地力、如何管等重要内容,突出了分区指导、宜机作业、能排能灌、绿色理念等特点,为高标准农田的施工设计、建设管理、质量验收、管护利用等提供了可遵循的地方标准。
  突出分区指导。《规范》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土壤类型等,将全省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域,分区域明确建设重点。成都平原区重点开展条状水田建设,提升农田排涝能力。盆地丘陵区侧重坡耕地改造,以配套塘堰、蓄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为主。盆周山区通过田形调整,提升宜机化程度和灌排能力。攀西地区注重小型泵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川西高原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重点提升耕地质量。
  突出“宜机作业”。《规范》依据四川丘陵山区旱地较多的实际,创新提出了梯地和缓坡地块等分类。根据不同坡度创造性地把耕地分为平耕地、坡耕地,并确定相应的土地平整工程措施,实现田块适度“小并大”“陡变缓”;根据不同区域实际需求,科学确定机耕道建设标准,细化道路宽度、厚度及下田坡道等技术参数,满足宜机作业要求。
  突出“能排能灌”。《规范》着力应对干旱气候,增加了田间灌排工程布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工程测量精度等内容要求。提出项目区应有可靠的水源保障,及配套的补水工程措施。灌排系统布置应与库、塘、池及骨干渠系充分衔接,合理设置田块进排水口,加强水资源“供、蓄、用”配套。
  突出绿色理念。《规范》遵循绿色发展要求,鼓励采取生态化工程措施,采用绿色材料,应用绿色工艺,建设生态型田埂、护坡、渠系、道路等,避免工程施工对农田自然肌理的破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提出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工程措施,持续保育农田生态、提升耕地地力。
发布日期: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