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驿站守未”补齐乡村中学校家社共育教育拼图
文章字数:1,895
学校家长会
书院初级中学校园 □张有志 谭军 邓贤军
核心提示:
如何围绕乡村初中校家社共育难题,补齐乡村中学校家社共育教育拼图?本文以重庆市开州区书院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书院初级中学”)“驿站守未”工作模式为实例,借助“联合、配合、融合”递进思路,以及“一校一站”“一会一节”“一案一课”实践举措,探索出“三合六一”共育机制。此机制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化解乡村教育难题,为乡村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提供实践经验。
书院初级中学作为开州区临江镇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获取的社会资源相对受限。在3000余名学生中,约三分之二为留守或半留守学生,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和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书院初级中学在校家社共育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双缺的困境。
面对现状,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与专业指导优势,深入分析镇情、社情、校情、生情和师情,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构建“一站守未”工作格局,创新形成“三合六一”共育机制,致力破解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不足的难题,推动校家社共育工作落地落实。
“一校一站”:夯实共育阵地
家长学校:树立共育理念。书院初级中学家长学校始终秉持“与孩子一起进步”理念,将提升家长育儿能力、促进家校合作作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家长课堂。课堂上,教师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知识与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成长需求,提高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家校共育筑牢了思想根基,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守未工作站:整合多方资源。学校守未工作站,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工作驿站。站内设有临江镇派出所护苗工作驿站、临江镇关工委联动站、莎姐守未工作站三个办公区。其中,莎姐守未工作站以学校“一盘棋”思想为指引,由安稳办牵头统筹,安全、德育、心理板块协同推进,其他处室积极配合。通过整合公安、关工委、司法等多方社会资源,为校家社共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确保共育工作拥有稳定的平台和专业的支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新局面。
“一校一站”模式,为校家社共育系统打造了专属工作阵地,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为共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各方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有机整合。夯实共育阵地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落实共育清单同样关键,书院初级中学通过“一会一节”,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一会一节”:落实共育清单
家委会:构建共育纽带。学校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委会,作为家校共育的主要纽带。“家校三合”是三级家委会的工作思路,也是工作责任目标。初一阶段,重点解决家校从“联合”到“配合”问题,清晰划分家校双方的职责边界,同时打通沟通与协作渠道;初中三年的工作重点,则是推动家校从“配合”迈向“融合”,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家委会定期组织会议,讨论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等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家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显著提升家校共育质量与效率。
家长开放月:增进亲子互动。考虑到学校留守学生过半,亲子见面机会少的现状,该校将每年五月份定为“书中见面月”,采用“见一面+”的活动模式,鼓励家长与孩子借助信件、礼物等载体,开展“面对面”交流。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借助母亲节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让家长直观感受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提升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出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一案一课”:做实育人效果
以案说法:强化法治教育。在书院初中校家社共育系统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其中。学校每学期通过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不少于两次的法治教育活动。借助公检法部门的专业资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案例,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法治防线。
户外活动课:拓宽社会视野。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户外活动课。在社区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学生走进福利院、规划馆、博物馆等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拓宽了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自身全面发展。
发展成效
书院初级中学“驿站守未”工作模式与“三合六一”共育机制,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破解了农村学校校家社共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缺位、社会资源分散不足的难题,为乡村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书院初级中学)
注:文章系教育部教材研究所立项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中期成果。
发布日期: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