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劳务协作架金桥 共筑群众幸福路
文章字数:1,863
□曾小娟 罗啸驰 本报记者 黄韬 庞贵唐
秋阳暖照,四川大地处处涌动着民生改善的鲜活实践。在南充市南部县,缝纫机的“嗒嗒”声从社区“振兴工坊”里传出,居家妇女们指尖翻飞,既织就了家庭增收的“钱袋子”,也串起了企业用工的“供需链”;在宜宾市筠连县,远在浙江的务工人员无需跋山涉水,通过“跨省通办”专窗,几分钟就能办妥水电气开通业务。四川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用务实举措将“群众盼的”变成“政府干的”,让服务跨越山水,让温暖直抵人心。
南充市南部县:推动“一部门一实事”
“以前想挣钱,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走不开。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工坊里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一个月还能挣两千多块!”近日,在南充市南部县蜀北街道桂博南路的臻正玩具制衣“振兴工坊”,正在进行缝纫加工的王大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喜人变化,源于南部县纪委监委在深入推动“一部门一实事”活动走访调研时的精准“问诊”。此前,走访组在深入企业和群众中发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就业需求之间的“断点”。部分企业反映,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工作强度不大的岗位面临招工难;而部分群众,尤其是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则苦于找不到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灵活就业机会。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力点。南部县纪委监委当即向县就业局反映该问题,督促其主动作为,从破解“有活没人干”的企业困境入手,精准对接“有人没活干”的群众需求,将实事办实、办好。
南部县就业局迅速行动,积极整合资源,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聚焦“难度低、强度小、易上手”的工作岗位,创造性地将这些岗位“搬”到群众“家门口”,在社区建成4家灵活就业车间——振兴工坊。这些坐落在社区里的“微型工厂”,创新推行“企业发单、工坊接单、群众做单”的运营模式。企业将适合外包的工序或产品订单发放到工坊;工坊负责接收订单、组织生产、质量把控和结算发放;周边群众,特别是居家妇女,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弹性选择工作时段,实现“就近做工”,并依据完成的产品数量“按件计薪”。
“以前我们企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因为离家远、工时固定,招不到合适的人。现在把活儿放到工坊,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题,还帮助了周边群众,真是一举两得!”合作企业负责人李经理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
“在这里干活时间灵活,计件算工资,既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踏实多了!”正在工坊内忙碌的张女士高兴地分享道。
据了解,目前,该县4家“振兴工坊”已吸纳超过100名妇女为主的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小小‘振兴工坊’,架起了企业需求与群众就业的‘连心桥’。”南部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有力监督推动各部门将“一部门一实事”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宜宾市筠连县:“跨省通办”让服务跨越山水暖人心
远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工作生活的宜宾市筠连人,在筠连买了房,以往只能专程回筠连办理水电气开通业务。如今,随着筠连县与柯桥区建立了跨省通办合作机制,大部分民生政务服务事项直接在柯桥区行政审批局跨省通办服务专窗就可以办理。
据了解,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务工经商的筠连籍人员超过1万人,返乡创业开办企业、专合社500余家,聚焦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筠连县积极与柯桥区携手合作,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今年8月,筠连县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与柯桥区行政审批局正式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以“互信共商、便民利企、高效协同”为原则,建立“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通办机制,重点针对那些暂时无法上网、又需要当事人现场办理的堵点事项,梳理并确定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涵盖交通违法、居民身份证跨省异地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申领等50项高频事项。
“在筠连县买了房,需要开通水、电、气,不用特意到筠连本地办理,只需到柯桥区行政审批局跨省通办服务专窗,按照办事指南提交资料即可。”筠连县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跨省通办事项经办人员肖旭说。
跨省通办只是筠连跨域通办的一部分,还有跨县、跨市等跨域通办模式。目前,筠连县已与五个域外城市签署了政务服务通办协议。为了方便群众,政务服务部门还编制了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办事指南,后续还将根据需求动态调整,逐步拓展事项范围,持续让群众的幸福感“升温”。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代跑”,从“异地折返”到“云端速达”,筠连县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让服务跨越山水暖人心,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体现。
秋阳暖照,四川大地处处涌动着民生改善的鲜活实践。在南充市南部县,缝纫机的“嗒嗒”声从社区“振兴工坊”里传出,居家妇女们指尖翻飞,既织就了家庭增收的“钱袋子”,也串起了企业用工的“供需链”;在宜宾市筠连县,远在浙江的务工人员无需跋山涉水,通过“跨省通办”专窗,几分钟就能办妥水电气开通业务。四川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用务实举措将“群众盼的”变成“政府干的”,让服务跨越山水,让温暖直抵人心。
南充市南部县:推动“一部门一实事”
“以前想挣钱,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走不开。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工坊里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一个月还能挣两千多块!”近日,在南充市南部县蜀北街道桂博南路的臻正玩具制衣“振兴工坊”,正在进行缝纫加工的王大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喜人变化,源于南部县纪委监委在深入推动“一部门一实事”活动走访调研时的精准“问诊”。此前,走访组在深入企业和群众中发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就业需求之间的“断点”。部分企业反映,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工作强度不大的岗位面临招工难;而部分群众,尤其是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则苦于找不到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灵活就业机会。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力点。南部县纪委监委当即向县就业局反映该问题,督促其主动作为,从破解“有活没人干”的企业困境入手,精准对接“有人没活干”的群众需求,将实事办实、办好。
南部县就业局迅速行动,积极整合资源,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聚焦“难度低、强度小、易上手”的工作岗位,创造性地将这些岗位“搬”到群众“家门口”,在社区建成4家灵活就业车间——振兴工坊。这些坐落在社区里的“微型工厂”,创新推行“企业发单、工坊接单、群众做单”的运营模式。企业将适合外包的工序或产品订单发放到工坊;工坊负责接收订单、组织生产、质量把控和结算发放;周边群众,特别是居家妇女,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弹性选择工作时段,实现“就近做工”,并依据完成的产品数量“按件计薪”。
“以前我们企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因为离家远、工时固定,招不到合适的人。现在把活儿放到工坊,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题,还帮助了周边群众,真是一举两得!”合作企业负责人李经理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
“在这里干活时间灵活,计件算工资,既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踏实多了!”正在工坊内忙碌的张女士高兴地分享道。
据了解,目前,该县4家“振兴工坊”已吸纳超过100名妇女为主的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小小‘振兴工坊’,架起了企业需求与群众就业的‘连心桥’。”南部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有力监督推动各部门将“一部门一实事”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宜宾市筠连县:“跨省通办”让服务跨越山水暖人心
远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工作生活的宜宾市筠连人,在筠连买了房,以往只能专程回筠连办理水电气开通业务。如今,随着筠连县与柯桥区建立了跨省通办合作机制,大部分民生政务服务事项直接在柯桥区行政审批局跨省通办服务专窗就可以办理。
据了解,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务工经商的筠连籍人员超过1万人,返乡创业开办企业、专合社500余家,聚焦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筠连县积极与柯桥区携手合作,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今年8月,筠连县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与柯桥区行政审批局正式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以“互信共商、便民利企、高效协同”为原则,建立“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通办机制,重点针对那些暂时无法上网、又需要当事人现场办理的堵点事项,梳理并确定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涵盖交通违法、居民身份证跨省异地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申领等50项高频事项。
“在筠连县买了房,需要开通水、电、气,不用特意到筠连本地办理,只需到柯桥区行政审批局跨省通办服务专窗,按照办事指南提交资料即可。”筠连县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跨省通办事项经办人员肖旭说。
跨省通办只是筠连跨域通办的一部分,还有跨县、跨市等跨域通办模式。目前,筠连县已与五个域外城市签署了政务服务通办协议。为了方便群众,政务服务部门还编制了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办事指南,后续还将根据需求动态调整,逐步拓展事项范围,持续让群众的幸福感“升温”。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代跑”,从“异地折返”到“云端速达”,筠连县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让服务跨越山水暖人心,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体现。
发布日期:2025-11-12